内蒙古包头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81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材料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共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視史部。”即元好问所说的:“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摘编自刘本年《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
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成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未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共18题)

4.
某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宣言:“……(二)取消……,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放弃了反共主张B.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
C.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D.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5.
爱国诗人黄遵宪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爱国情怀。其中“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相关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
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7月29日至8月3日,六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甲午海战120年祭》在CCTV-9播出。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虎门销烟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黄海战役
7.
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十年对峙
8.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乙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
C.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丁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9.
***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10.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11.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
A.开天辟地错误
B.生死攸关错误
C.洗雪国耻错误
D.用词全部正确
12.
1851年,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统兵作战的将领为王;占领南京后,设侯爵和王侯将相,建立各种官阶制度,这说明太平天国
A.已经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
B.完成了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
C.没有提出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
D.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3.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 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 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14.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5.
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6.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了
A.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B.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
C.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D.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
17.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求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20.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21.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选择题(共1题)

22.简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