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走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例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制的背最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

图一:1995年9月3日发行,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共8枚,图案为“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台湾光复、伟大胜利(注:芒友会师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取得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后在云南芒友会师。)
图二:2005年8月15日发行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4枚,图案为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

图一:1995年9月3日发行,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共8枚,图案为“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台湾光复、伟大胜利(注:芒友会师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取得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后在云南芒友会师。)
图二:2005年8月15日发行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4枚,图案为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1题)
4.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取代了原来执政官的权力,不仅控制兵权,还掌管国家外交事务及部分财政权。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伯利克里连续15年当选为首席将军,控制了雅典政局,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政府首脑。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
B.政治制度建设服务于国防安全 |
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
D.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精英政治 |
5.
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
B.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
C.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
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
6.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罗马法成了国王反对罗马教皇以及教皇支配的教会的有力武器。这反映出罗马法的一项重要特征是
A.维护罗马帝国的国家利益 |
B.强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
C.倡导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
D.以人权名义否定宗教信仰 |
7.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
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
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
8.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9.
2017年7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B.使总统无权再否决该项法案 |
C.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
10.
1840年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发动对华战争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材料体现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是
A.内阁集体负责制 | B.国王统而不治 | C.议会是权力中心 | D.集体决策原则 |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员素质较低,议会无实权的事实 |
B.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社会特征 |
C.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传统仍然浓厚 |
12.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
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13.
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大会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这表明中共中央
A.把革命的重心转向了农村 |
B.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和形式 |
C.出现了“左”倾错误苗头 |
D.认识到民国政府的反动性 |
15.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
16.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
17.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宣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
18.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9.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
20.
据1842年《曼彻斯特卫报》公布的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稍低于2.25%(即平均每45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29.90。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
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
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
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
21.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十月革命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高于巴黎公社革命。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
A.巴黎公社未能建立全国政权 |
B.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C.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强大 |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无产阶级的不断成熟 |
22.
李鸿章率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的武器与西方的差距。这些思想对他后来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影响很大。由此可以看出
A.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C.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
23.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2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