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两个事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材料三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两个事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材料三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天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周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近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搞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请同答:
(1)依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所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天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周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近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搞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请同答:
(1)依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所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18题)
3.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
B.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4.
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
A.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
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
C.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
D.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
5.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一事件说明
A.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
B.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 |
C.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 |
D.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6.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这体现的原则是
A.自由 |
B.平等 |
C.民主 |
D.博爱 |
8.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以上内容选自1938年8月召开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批评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
B.指出了抗战的正确途径 |
C.中共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中共主张持久战 |
9.
1987年9月16日,为落实“政治要民主、国民党要改革、两岸要统一”三项重要任务,继正式解严、开放党禁之后,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宣布开放大陆探亲行为。此举
A.意在坚持一个中国,共同打击中华民族的敌人 |
B.有利于打破台海冷战僵局,开启两岸交流之门 |
C.开启了国共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的大门 |
D.打击了台独势力,使台湾陷入了严重困难 |
10.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
11.
邓小平曾讲过“中国的特点是建国四十多年来大部分时间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起来的”。为突破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的努力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万隆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③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万隆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③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2.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相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A.开始出现广告 |
B.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
C.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
D.人们用电灯照明 |
13.
“道光末,(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商品化农业开始出现 |
B.农民的收入出现增长 |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
14.
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
B.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
C.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
D.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
15.
东晋时期,卫夫人(传为王羲之之师)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作品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这说明当时
A.书法艺术离不开生活 |
B.楷书成为官方字体 |
C.字体演变是由圆到方 |
D.楷书艺术已经出现 |
16.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
B.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
C.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
D.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
17.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学说还普遍被轻蔑地称为“夷学”。冯桂芬是较早使用“西学”概念的中国人,于1861年著《采西学议》。之后,“西学”概念逐渐走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已经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褒义概念。这反映出
A.西学引起中国社会分裂 | B.中西方国际地位互换 |
C.国人的世界观渐趋理性 | D.西方文化的渗透加速 |
18.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这主要说明洋务派:
A.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
C.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
D.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 |
19.
早期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见,这一画派强调
A.景色的虚幻特征 |
B.个体感受的表达 |
C.景物的瞬间真实 |
D.景物的细节描绘 |
20.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