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地区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级第五次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7980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2.单选题(共22题)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5.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6.
1959年台湾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A.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建立
B.和平改造所有制的指导方针正式确立
C.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8.
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9.
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0.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11.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开辟新航路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3.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14.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B.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C.欧洲形成了相互争夺的两大集团
D.荷兰与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15.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B.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C.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16.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17.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18.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A.为对外开放做准备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D.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19.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0.
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21.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22.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3.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4.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选择题(共3题)

25.张红出生于1993年1月,2006年她{#blank#}1{#/blank#}岁
26.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27.碳-14可用于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其原子的原子核中有8个中子,核外有6个电子,则其质子数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