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注:马士(1855-1934),原籍美国,1917年加入英国国籍。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热河、即满洲国)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三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
——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
请回答: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马士这么说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注:马士(1855-1934),原籍美国,1917年加入英国国籍。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热河、即满洲国)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三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
——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
请回答: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马士这么说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2.单选题- (共19题)
3.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
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
4.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
C.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
D.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
5.
“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与此段材料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中日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
6.
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张季子九录·文录》中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通过张謇的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孙中山的革命
A.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C.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7.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孙中山提出辞呈,接着参议院表决一致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对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理解错误的是
A.与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相同 |
B.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法律 |
C.充分暴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
8.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
C.“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
D.“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
9.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
B.不了解世界形势 |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
D.不懂得国际公法 |
10.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 1851年 | 1874年 |
安徽 | 约3760万 | 不足1460万 |
江苏 | 约4430万 | 不足2000万 |
浙江 | 约3000万 | 不足1100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
11.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命调时间 | 调出省 | 兵数 | 调往方向 |
1841年1月6日 | 贵州 | 1000 | 广东 |
1842年3月24日 | 甘肃 | 1000 | 浙江 |
1842年6月1日 | 山西 | 1000 | 江苏 |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
12.
如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 领导阶级 | 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中期 | 农民阶级 | 平均主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13.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鸦片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14.
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兴起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
C.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 |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
15.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中国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为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御河东路更名为Rue Meij(明治路)、洪昌胡同改为Rue Verbiert(南怀仁路)等。以下哪次侵华战争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因果关系?
A.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甲午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16.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
17.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
18.
2018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当天,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81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是
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
D.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
19.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表明
A.中共正在进行战略反攻 | B.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
C.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 D.中共希望借此一举解放南京 |
20.
有学者评论:留给中国去创建一种现代工业并革新其军队和舰队的时间很短,只是在从1864年收复南京到1894年的悲惨失败之间,它与此同时还必须平定暴乱、恢复其在东亚的权威、从事大破坏之后的重建并四处抵抗外来的进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A.中国不具备工业建设的经济基础 |
B.外国侵略导致中国现代化受阻 |
C.清政府内外交困影响工业化进程 |
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阻碍革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