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773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2.单选题(共26题)

2.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3.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4.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5.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D.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6.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D.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7.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B.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D.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8.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清朝地方财政脱离中央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9.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0.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D.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11.
列强始终未能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军民的抵抗斗争B.列强之间的矛盾
C.世界友好国家的支持D.中国政府的独立政策
12.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在评价晚清时期的中国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以下各项最符合这一判断的是
A.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B.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13.
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是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战略战术失误
C.社会制度落后
D.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14.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15.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和中国应彼此隔绝
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16.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17.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8.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130
1940
3395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39
169562
1942
87719
 
A.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19.
下表中
时间
1931年11月
1937年9月
政权名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政权名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20.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21.
1939年1月,***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据此,***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2.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23.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2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新约的签字,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25.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D.平型关大捷
26.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7.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3.选择题(共2题)

28.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9.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