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本宪法和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概应成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都应依此审判,不管州宪法和法律中有无与之相抵触的规定。
——摘编自1787年宪法第六条
材料二联邦中央对各州所处的最高地位,不是纯粹联邦制下联邦中央对各州应有的地位可比,而是近乎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时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了。
——摘编自曹绍镰《美国联邦制演变中的两个问题》
材料三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因不满联邦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州议会通过法令进行抵制,公然拒绝联邦政府在该州征收关税,并以脱离联邦相威胁。针对南卡罗来纳州的分裂活动,联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杰克逊总统根据宪法授权,立即向南卡罗来纳州增派联邦军队。同时,国会亦通过两项法律。一项是妥协税法,将关税税率在10年内递减到原税率的20%,以缓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对杭情绪;另一项是武力法案,授权总统使用武力执行关税法,实际上是用武力制止分裂。在联邦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南卡罗来纳州议会撤销了抵制法令。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内容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绍赚在评价美国联邦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本宪法和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概应成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都应依此审判,不管州宪法和法律中有无与之相抵触的规定。
——摘编自1787年宪法第六条
材料二联邦中央对各州所处的最高地位,不是纯粹联邦制下联邦中央对各州应有的地位可比,而是近乎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时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了。
——摘编自曹绍镰《美国联邦制演变中的两个问题》
材料三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因不满联邦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州议会通过法令进行抵制,公然拒绝联邦政府在该州征收关税,并以脱离联邦相威胁。针对南卡罗来纳州的分裂活动,联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杰克逊总统根据宪法授权,立即向南卡罗来纳州增派联邦军队。同时,国会亦通过两项法律。一项是妥协税法,将关税税率在10年内递减到原税率的20%,以缓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对杭情绪;另一项是武力法案,授权总统使用武力执行关税法,实际上是用武力制止分裂。在联邦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南卡罗来纳州议会撤销了抵制法令。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内容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绍赚在评价美国联邦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的历史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绘制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义务兵役制,始于18世纪末法国的普遍征兵制和19世纪初普鲁士的预备役制度。法国的义务征兵制以保卫祖国为义务,以民族主义和平等思想为政治理念。普鲁士的预备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后来的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国普遍征兵制和普鲁士预备役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当时各国树立了典范,推动了欧亚诸国的军事制度改革。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众多、持续时间长,为了确保军队补充大量兵员的需要,交战各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并运用于战争之中。
——据赵学东《近代西方兵役制度变革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1895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按“西法”编练新军。1902年,袁世凯在借鉴德国、日本兵役制度的基础上,拟定出北洋新军兵役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兵役制度的确立。新军兵役制有严格征募兵丁之条件与程序,规定士兵较短的服役期限,并将常备、续备、后备役结合起来。试图采用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并将两者结合的兵役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仍然沿用募兵制。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的《兵役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义务兵役制度,旨在使公民的兵役负担比较合理,以保障现役兵员的更替,建立可靠的战时兵员动员基础。
——据张天政《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西方近代义务兵役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兵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近代义务兵役制,始于18世纪末法国的普遍征兵制和19世纪初普鲁士的预备役制度。法国的义务征兵制以保卫祖国为义务,以民族主义和平等思想为政治理念。普鲁士的预备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后来的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国普遍征兵制和普鲁士预备役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当时各国树立了典范,推动了欧亚诸国的军事制度改革。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众多、持续时间长,为了确保军队补充大量兵员的需要,交战各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并运用于战争之中。
——据赵学东《近代西方兵役制度变革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1895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按“西法”编练新军。1902年,袁世凯在借鉴德国、日本兵役制度的基础上,拟定出北洋新军兵役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兵役制度的确立。新军兵役制有严格征募兵丁之条件与程序,规定士兵较短的服役期限,并将常备、续备、后备役结合起来。试图采用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并将两者结合的兵役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仍然沿用募兵制。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的《兵役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义务兵役制度,旨在使公民的兵役负担比较合理,以保障现役兵员的更替,建立可靠的战时兵员动员基础。
——据张天政《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西方近代义务兵役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兵役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4.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5.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6.
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三权分立原则 |
B.联邦制原则 |
C.中央集权制原则 |
D.人民主权原则 |
7.
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
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
C.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
D.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
8.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 | B.交子 | C.夜市 | D.商帮 |
9.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工商食官”满足了社会需要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顽强抵制 |
C.农民贫困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
D.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强力实行 |
10.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
11.
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2.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13.
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
B.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C.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
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
14.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
15.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
16.
“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
B.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
C.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
D.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
17.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
B.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
C.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
D.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
19.
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
3.填空题- (共9题)
23.
_________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推动了_______、________新兴工业的发展,产生了_______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_____。
19世纪末美国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并为此提出“______”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并为此提出“______”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填空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