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某校举办辛亥革命纪念展。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1同盟会16字纲领 图2十八星条旗飘扬与湖北军政府 图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图1中的宗旨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思想?据此指出同盟会的性质。
(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图1同盟会16字纲领 图2十八星条旗飘扬与湖北军政府 图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图1中的宗旨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思想?据此指出同盟会的性质。
(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
201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了200余次重大会战,大小战斗近20余万起,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战场不仅牵制、打击了日军,成为太平洋的主战场,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比较努力”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了200余次重大会战,大小战斗近20余万起,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战场不仅牵制、打击了日军,成为太平洋的主战场,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比较努力”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亨利·基辛格(1993年)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的其中的主要因素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亨利·基辛格(1993年)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的其中的主要因素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 (共26题)
5.
“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种“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的“方式”对德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B.建立了资产阶级总统制 |
C.建立了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
D.建立了与英国完全一样的君主立宪制 |
6.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市民的整体素质 | D.革命的彻底性 |
8.
“(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 | B.实践先进的政治理论 |
C.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 | D.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
10.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
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
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
D.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
11.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
C.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
D.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
12.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1月初的中国报刊上
A.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B.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 |
D.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
13.
1943年,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放弃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等特权,归还租界,废除《辛丑条约》。此后又有多国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这说明
A.西方大国欲拉拢中国以对抗苏联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中国国力迅速增强获得列强尊重 |
D.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4.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民主精神 |
B.自由精神 |
C.科学精神 |
D.爱国精神 |
15.
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英国侵占香港岛 |
B.俄国侵略新疆 |
C.清政府割让台湾 |
D.列强瓜分中国 |
16.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B.义和团运动期间 |
C.辛亥革命期间 |
D.北伐战争期间 |
17.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C.南昌起义 | D.“八七会议” |
1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
19.
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它是在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 |
B.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起义 |
C.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
D.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
20.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体现《共产党宣言》
A.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B.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
C.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
21.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下不属于其世界意义的是
A.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
B.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D.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
22.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③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④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③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④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①③④⑤ |
C.②①④③⑤ |
D.②①③⑤④ |
23.
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C.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
24.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1997年中国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 |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
C.英国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 |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主张得到双方的赞同 |
25.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26.
1950年法国外长罗贝尔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A.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 |
B.接受马歇尔计划 |
C.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27.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变化的原因是
A.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对抗中苏 |
B.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
C.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
D.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
28.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实际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
29.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C.独断性和随意性 |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