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福建的对外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等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其后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从而形成了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摘编自苏文菁等《闽商发展史·总论卷》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后……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摘编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1)据材料一,分析“海禁”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劳务市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客观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福建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等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其后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从而形成了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摘编自苏文菁等《闽商发展史·总论卷》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后……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摘编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1)据材料一,分析“海禁”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劳务市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客观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福建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单选题- (共17题)
2.
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 贵族制与分封制
C. 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 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A. 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 贵族制与分封制
C. 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 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3.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七款规定,精神病人因无保佐人时,对其身体和财产由族亲保护之;无族亲时由宗亲保护之。浪费人(不善于保管和喜欢随意挥霍财物的人)不得管理其财产,应由其族亲为他的保佐人。这主要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渗透早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
B.有利于保护贵族私有财产 |
C.保留了习惯法的残余理念 |
D.以处置经济财产为核心内容 |
4.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
B.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
5.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
B.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
D.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
6.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
7.
“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政变……严格来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但不管怎样,它是中共党史上和***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共党史上的“里程碑”是指
A.从大革命过渡到土地革命 |
B.结束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C.中共提出联共抗日的主张 |
D.党从幼稚状态开始走向成熟 |
8.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井冈山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延安时期 |
D.过渡时期 |
9.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 |
C.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
D.他立足于当时中国的国情 |
10.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
11.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
B | 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下院)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上院和下院联合行使立法权。 |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
C | 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 | 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
D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 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诞生 |
A.A |
B.B |
C.C |
D.D |
12.
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
A.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
B.反映了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 |
C.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 |
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
13.
临时政府新任总理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这说明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B.二月革命没有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
C.苏俄《和平法令》受到群众拥护 |
D.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推动革命发展 |
14.
《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他们可以了解
A.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 |
B.普法战争推动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
C.无产阶级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
D.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无偿取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
15.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时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
B.各族人民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 |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
16.
1973年,***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
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
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及教训 |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