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3题)
1.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该故事主要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
B.个别公民影响民主程序正常运行 |
C.陶片放逐法限制了反民主势力 |
D.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种粗糙的民主 |
2.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3.
《十二铜表法》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超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
B.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
C.注童维护私有财产 |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4.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
5.
《大国崛起》中说:“接下来在确定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A.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
C.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
6.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
B.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
D.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
7.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
8.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
B.专制主义思潮盛行 |
C.具有民主选举基础 |
D.国会对政府有监督权 |
9.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
10.
“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
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
B.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 |
C.指出了义和团的不足 |
D.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保守 |
11.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2.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多次提及,“已付各国公论”,英、俄等国“必有办法”;“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据此分析,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调停的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
B.日本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
D.日本的侵略会危及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