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
——《***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厂中共领專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5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疼日战争的$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海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他们认定,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60年代美苏在欧洲冷战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4)材料二、三,在冷战起源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据此展开基于历史证据的研究性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探寻到冷战起源的真相。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他们认定,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60年代美苏在欧洲冷战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4)材料二、三,在冷战起源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据此展开基于历史证据的研究性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探寻到冷战起源的真相。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绅商阶层的阶级属性。
(3)据材料三,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 | 田产及收入 | 商业资本及收入 | 近代企业投资 |
尤先甲 |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
张履谦 |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
杭祖良 |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绅商阶层的阶级属性。
(3)据材料三,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4.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实现了社会平等 |
B.维护了私有财产 |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
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
5.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
A.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
B.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
C.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
6.
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
7.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8.
《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
9.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10.
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11.
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
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
12.
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早能力 |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13.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
14.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国家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
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
15.
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 |
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
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
16.
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年份 | 私营企业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
1998 | 2083 | 3.90 | 33621 | 62.90 | 17750 | 33.21 |
1999 | 3245 | 5.62 | 35571 | 61.57 | 18954 | 32.81 |
2000 | 5520 | 7.94 | 40554 | 58.32 | 23465 | 33.74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