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2.单选题- (共22题)
2.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实现了社会平等 |
B.维护了私有财产 |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
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
3.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
4.
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
5.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6.
《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
7.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8.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
9.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 战略选项 | 战略重点 | 实现手段 |
选项一 | 大国协调战略 | 处理与大国关 | 伙伴关系 |
选项二 | 区域整合战略 | 处理与周边关系 | 一体化外交 |
选项三 | 政治联合战略 |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 论坛外交 |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实行“一边倒”战略 |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10.
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11.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对漫画所涉及历史事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
B.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 |
C.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
D.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 |
12.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
13.
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
14.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
15.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国家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
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
16.
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 |
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
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
17.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
18.
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年份 | 私营企业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
1998 | 2083 | 3.90 | 33621 | 62.90 | 17750 | 33.21 |
1999 | 3245 | 5.62 | 35571 | 61.57 | 18954 | 32.81 |
2000 | 5520 | 7.94 | 40554 | 58.32 | 23465 | 33.74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19.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
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
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
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
20.
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
A.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 |
B.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 |
C.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 |
D.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
21.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
22.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
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