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2017年8月22日载文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7件,涉及修改法律101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更加健全。不仅使每一次立法都反映民智民意,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都经得起实践检验。
材料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 782票赞成的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不仅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而且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保障公民和社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这些规定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意味着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思维中走了出来,更加尊重公民个体的意志和意愿,更加尊重社会和市场的自治能力。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就应当是这样的,只有“让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社会的归社会”,国家治理才能有条不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让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意义。(2)结合材料二,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是如何保障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的。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2.单选题- (共7题)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 B. ②④ | C. ①③ | D.③④ |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④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①公民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每一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同的
③公民对政府决策的作用和影响是相同的
④公民拥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A. 扩大了选民直接选举的范围 B. 确保了选举结果体现每个公民的意愿
C. 保障了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D. 发挥了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①是政协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表现
②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③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
④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决定权
④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