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生物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填数字)。
(3)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图丙中Ⅱ→I,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甲图中的图_____。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填数字)。
(3)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图丙中Ⅱ→I,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甲图中的图_____。
2.
家鼠的毛色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决定毛色的基因有三种,分别是AY(黄色)、A(灰色)、a(黑色),控制毛色的基因之间存在完全显隐性关系。随机选取部分家鼠设计杂交实验,每一杂交组合中有多对家鼠杂交,分别统计每窝家鼠F1的毛色及比例,结果如下表所示:

(1)推断控制家鼠毛色基因的显隐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灰色亲本可能具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2)在甲杂交组中,导致F1性状分离比均为2:1的原因是:亲本为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雌雄各产生数量相同的两种配子;雌雄配子之间结合是随机的;除F1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其他家鼠能正常生长发育。
(3)若将乙组中F1毛色为2黄色:1灰色:l黑色的所有F1个体混合饲养,随机交配,全部F2中毛色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推断控制家鼠毛色基因的显隐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灰色亲本可能具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2)在甲杂交组中,导致F1性状分离比均为2:1的原因是:亲本为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雌雄各产生数量相同的两种配子;雌雄配子之间结合是随机的;除F1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其他家鼠能正常生长发育。
(3)若将乙组中F1毛色为2黄色:1灰色:l黑色的所有F1个体混合饲养,随机交配,全部F2中毛色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玉米须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颜色有三种类型:紫色、红色和白色,红色须个体中含有A基因。下表为玉米杂交所得F1玉米须颜色的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检测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由___________组数据分析可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交叉互换,控制玉米须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让B组F1中的紫色植株自交,F2中白色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__,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
组别 | 亲本组合 | F1的表现型及数量 | ||
紫色 | 红色 | 白色 | ||
A | 紫色×紫色 | 900 | 300 | 400 |
B | 紫色×白色 | 1200 | 400 | 0 |
(1)若要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检测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由___________组数据分析可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交叉互换,控制玉米须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让B组F1中的紫色植株自交,F2中白色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__,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
4.
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种子圆粒(E)对皱粒(e)为显性,黄子叶(D)对绿子叶(d)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________处理,若F1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为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Fl,Fl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________。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黄色:绿色=________。
(4)用X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F1种子共1647粒,其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
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
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子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l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________处理,若F1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为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Fl,Fl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________。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黄色:绿色=________。
(4)用X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F1种子共1647粒,其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
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
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子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l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________,说明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
5.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_。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__。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_。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4题)
6.
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所示图形。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了赤道板 |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C.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阶段染色体上着丝点发生分裂 |
D.如果丙图表示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 |
7.
鸡的雄羽与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母鸡只能表现为母羽,公鸡既可以是雄羽也可以是母羽。现用两只母羽鸡杂交,F1代公鸡中母羽:雄羽=3:1。让F1代母羽鸡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雄羽鸡的比例为
A.1/8 | B.1/12 | C.1/16 | D.1/24 |
8.
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合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在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子代,则子代的成熟植株中( )
A. 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 B. 有9种基因型
C. 高产抗病类型占1/4 D. 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
A. 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 B. 有9种基因型
C. 高产抗病类型占1/4 D. 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
9.
已知玉米子粒有色与无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一有色子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例是l: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的相同 |
B.玉米有、无色子粒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
C.测交子代中玉米无色子粒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 |
D.两对等位基因也有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10.
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
B.F1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为l:1 |
C.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
D.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
11.
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获得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
12.
在山羊遗传实验中,一黑色山羊与白色山羊杂交(白色与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子一代均为黑色。子一代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个体中黑色∶浅黄色∶白色=12∶3∶1,则黑色个体和浅黄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分别为( )
A.1/6、2/3 | B.1/8、1/3 |
C.5/6、2/3 | D.5/8、2/3 |
13.
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和D、 d)所控制;基因A、B和D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三对基因对黑色的作用程度是一样的,而且每对基因以微效、累积的方式影响黑色性状。两个基因型为AaBbDd的婚配,则子代表现型种类数以及子代中与AaBBDd的个体表现型一致的几率分别为
A.7种,15/64 | B.8种,1/16 |
C.9种,6/64 | D.27种,1/16 |
14.
图1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A、a、B、b、C、c分别表示染色体;图2表示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
B.若图1中的乙细胞对应图2中的d时期,则m所代表的数值是1 |
C.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15.
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图2是某家族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某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则该病一定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
B.图2中甲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一定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 |
C.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 |
D.每50个正常人中有一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1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1/600 |
16.
人类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决定胚胎发育成男性,人群中发现有XX男性、XY女性、XO女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正常男性中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
B.XX男性可能是亲代产生精子过程中Y染色体片段转移到X染色体上所致 |
C.XY女性可能是SRY基因突变或Y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 |
D.XO女性可能是父方或母方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
17.
豌豆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出现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3∶3∶1∶1,推知其亲代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
A.YyRr×yyRr | B.YyRR×yyRr |
C.YYRr×yyRR | D.YYRr×yyRr |
18.
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24:8:3:1 | B.9:3:3:1 | C.15:5:3:1 | D.25:15:15:9 |
19.
孟德尔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 |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D.F1的雌、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
3.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5道)
单选题:(14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