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1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8736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5

1.非选择题(共2题)

1.
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在沸水中煮过并自然冷却后的种子分别放入甲、乙两试管中,如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据图分析回答:

(1)甲试管放置几个小时后,管内顶部出现气泡,其中的气体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将该气体引入__________溶液中,可使该溶液变混浊。
(2)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种子进行____________造成的,写出表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试管在与甲试管同样的时间内,试管内顶部未出现气泡,原因是__________。
(4)乙试管继续放置几天,一些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试管内顶部也出现少量气体,这是这些微生物从试管中的__________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5)这些微生物可能的来源是(答出两个来源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定性或定量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室的材料和用具有蛋清、煮熟的蛋白块、蛋白酶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量筒、天平、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等。请写出“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实验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
(2)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利用pH分别为3、4、5、6、7、8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是否恰当?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从上清液中取样,估测草履虫种群数量,估测值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7题)

3.
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
速度关系的是
A.B.C.D
4.
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某植物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为1:2,则此时细胞内核膜将重新出现
B.细胞的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生新的蛋白质,细胞具有新的功能
C.人体内被自然更新的细胞内,部分酶的活性和自由水含量可能会减弱或降低
D.细胞癌变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将不再发生突变
6.
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酒精的含量增加
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丙酮酸含量增加
C.若c能抑制[H]生成水,则O2的消耗量减少
D.若d能一直ATP形成,则ADP的含量减少
7.
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麦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有8种
B.HIV和T2噬菌体的核酸中都含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基因是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同一基因在不同细胞中会选择性表达
D.在“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促进DNA和蛋白质分离
8.
酒精是高中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下列关于酒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叶中色素的分离需用到无水乙醇
B.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不一定含酒精
C.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分布,需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D.“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冲洗根尖需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
9.
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
B.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C.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D.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

3.选择题(共2题)

10.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   ) 

11.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