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如图表示甲病(D、d)和乙病(E、e)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7不是乙病的携带者。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12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3)若Ⅲ—11和Ⅲ—12婚配,后代中男孩的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
(4)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与上述中的__________( 填“ 甲病”或“乙病”)相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同时患有苯丙酮尿症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孩子,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12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3)若Ⅲ—11和Ⅲ—12婚配,后代中男孩的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
(4)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与上述中的__________( 填“ 甲病”或“乙病”)相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同时患有苯丙酮尿症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孩子,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
2.
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刚毛与截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由F、f控制);棒眼与圆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D、d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中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中截毛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截毛棒眼雌蝇:截毛棒眼雄蝇:截毛圆眼雄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用圆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圆眼雌果蝇。该种圆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它自身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D(D和d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请你设计杂交实验进行检测。
实验步骤:让______________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中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中截毛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截毛棒眼雌蝇:截毛棒眼雄蝇:截毛圆眼雄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用圆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圆眼雌果蝇。该种圆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它自身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D(D和d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请你设计杂交实验进行检测。
实验步骤:让______________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
2.单选题- (共14题)
3.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
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
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
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
4.
下列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
B.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
C.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只能形成两种配子 |
D.通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 |
5.
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
B.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分别为1:2和1:1 |
C.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M段所示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
D.DE和JK段染色单体数量为零,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
6.
某同学总结了有关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核DNA、四分体的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4个四分体中有16条染色体,32个DNA分子
A.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次级精母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4个四分体中有16条染色体,32个DNA分子
7.
一个色盲女子与一个正常男子结婚,生下一个染色体为XXY色觉正常的儿子。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若父亲色盲,母亲正常,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 )
A.精子、卵子 | B.精子、不确定 | C.卵子、精子 | D.卵子、不确定 |
8.
人类常染色体上的β-珠蛋白基因(A+)既能发生显性突变(A)又能发生隐性突变(a),两种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的基因型可能为( )
A. Aa和AA+ B. AA和Aa C. aa和aa D. AA和AA+
A. Aa和AA+ B. AA和Aa C. aa和aa D. AA和AA+
9.
山茶花有红色花和白色花,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A_B_)时,表现为红色花,其他的基因组合均表现为白色花。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基因控制的花瓣颜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组合①的F2红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3/4
C. 亲本组合②的F1中一株红色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1/4
D. 若让亲本组合②中的F2红色花植株自交,则F3中红色花:白色花=5:1

A. 基因控制的花瓣颜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组合①的F2红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3/4
C. 亲本组合②的F1中一株红色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1/4
D. 若让亲本组合②中的F2红色花植株自交,则F3中红色花:白色花=5:1
10.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在研究生物遗传的规律时,运用了杂交实验法和假说演绎法 |
B.摩尔根在寻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
C.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
D.赫尔希和蔡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
11.
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的a精子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试从理论分析,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A. a的基因频率为44% B. 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变化
C. 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 AA,Aa,aa个体比例为1:6:8
A. a的基因频率为44% B. 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变化
C. 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 AA,Aa,aa个体比例为1:6:8
12.
鳟鱼的眼色和体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相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鳟鱼眼色性状中红色为显性性状 |
B.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为隐性纯合子 |
C.F2黑眼黑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4 |
D.F2中黑眼黄体鳟鱼有四种基因型 |
13.
人类的肤色由Aa、Bb、Ee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a、Bb、Ee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他性状与基因型关系如下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如基因型为AaBbEe、AABbee与aaBbEE等与含任何三个显性基因的肤色一样。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子婚配(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多少种


A.27,7 | B.16,9 | C.27,9 | D.16,7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