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1题)
1.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融合 |
B.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而尾留在细胞外 |
C.受精卵中的核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一致 |
2.
实验材料的选择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所以遗传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
B.昆虫精巢中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很多,是观察减数分裂的良好材料 |
C.病毒结构简单,并且在培养液中可大量繁殖,因此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我们选择低温处理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
3.
拟南芥(2N=10)是一种生物研究应用很广泛的模式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如图1表示拟南芥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拟南芥的两对等位基因(Y与y,R与r)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CD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B.图1中DE段产生的每个子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 |
C.若图2表示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则经减数分裂产生四种精子 |
D.图2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发生在图1中BC段 |
4.
如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①→③→②→④ |
B.这些状态下的细胞不发生ATP水解 |
C.①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③图中有两个四分体 |
D.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与该过程有密切关系 |
5.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个体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及相关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三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都能自由组合 |
B.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子代有四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1:1 |
C.A和a的本质区别是所含核苷酸的数目不同 |
D.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种配子 |
6.
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
B.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
D.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7.
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1 B. 3:l:l C. 4:2:2:1 D. 9:3:3:1
A. 2:1 B. 3:l:l C. 4:2:2:1 D. 9:3:3:1
8.
豌豆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a基因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红花豌豆,两者的数量之比是3: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
A.13:2:1 | B.49:14:1 | C.1:2:1 | D.9:6:1 |
9.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 |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且成对存在” |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 |
10.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不包括( )
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其中一个 |
C.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结合 |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