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 表现型 | 表现型特征 | 基因型 | 基因所在染色体 |
甲 | 黑檀体 | 体呈乌木色、黑亮 | ee | III |
乙 | 黑体 | 体呈深黑色 | bb | II |
丙 | 残翅 | 翅退化,部分残留 | vgvg | II |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2.
某二倍体植株自交,所得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宽叶抗病:宽叶感病:窄叶抗病:窄叶感病=5:3: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控制该植株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_______定律,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_____。
(2)若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中某种基因型的花粉不育,则子一代宽叶抗病植株中基因型为双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3)若纯种宽叶感病植株与窄叶感病植株杂交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窄叶感病个体,请你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控制该植株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_______定律,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_____。
(2)若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中某种基因型的花粉不育,则子一代宽叶抗病植株中基因型为双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3)若纯种宽叶感病植株与窄叶感病植株杂交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窄叶感病个体,请你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2题)
3.
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a | B.b | C.c | D.d |
5.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
6.
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 |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粉红花 |
C.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
D.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代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
7.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 B.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8.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4:4:1 | B.3:3:1 | C.1:2:0 | D.1:2:1 |
9.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l头小牛。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 |
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牛为显性 |
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 |
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 |
10.
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 ♂无芒×♀有芒(♂AA×♀aa)
B. ♂无芒×♀有芒(♂Aa×♀aa)
C. ♂无芒×♀无芒(♂♂Aa×♀aa)
D. ♂无芒×♀无芒(♂AA×♀Aa)
A. ♂无芒×♀有芒(♂AA×♀aa)
B. ♂无芒×♀有芒(♂Aa×♀aa)
C. ♂无芒×♀无芒(♂♂Aa×♀aa)
D. ♂无芒×♀无芒(♂AA×♀Aa)
11.
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3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D.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
A.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3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D.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
12.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
B.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
C.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 |
13.
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
C.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
D.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