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某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ZZ为雄株,ZW为雌株),该植物有红花和白花(由基因A、a控制)、高茎和矮茎(由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不考虑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填“能” 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对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进行测交,预测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该同学将抗旱基因C导入该植物某雌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旱性状,为了确定基因C所在的染色体,让该植株与雄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旱性。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C位于常染色体上。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填“能” 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对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进行测交,预测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该同学将抗旱基因C导入该植物某雌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旱性状,为了确定基因C所在的染色体,让该植株与雄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旱性。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C位于常染色体上。
2.单选题- (共14题)
2.
下图中甲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甲细胞基因组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基因突变 |
B.乙细胞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 |
C.丙细胞分裂后最终可以形成4个有性生殖细胞 |
D.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B和Ab |
3.
某男性基因型为YyRr,他有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A1和A2、C1和C2遗传信息相同 |
B.A1和A2、B1和B2遗传信息相同 |
C.A1和B2、A2和B2核DNA数目相同 |
D.B1和C1、B2和C2染色体数目相同 |
4.
将某一经14C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14C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 |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N,则其中含14C的 DNA分子数为 N/4 |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C,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
6.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以下是对该系谱图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由8和9→12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B.8和9属于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
C.1号个体可能是携带者 |
D.若家族中14与一携带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3 |
7.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
B.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
C.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
D.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 |
8.
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杂交得F1,F1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让F1中的黄色圆粒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A.9:3:3:1 | B.3:3:1:1 | C.15:5:3:1 | D.24:8:3:1 |
9.
下列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
B.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
C.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D.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10.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籽粒糯性对非糯性是显性,将糯性与非糯性纯合亲本间行种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均为糯性 |
B.糯性亲本所结籽粒均为纯合子 |
C.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3:1 |
D.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3:1 |
11.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Ⅲ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的基因 |
B.Ⅱ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性发病情况一定相同 |
C.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
D.Ⅰ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也有 |
12.
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III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IV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频率为9/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II4、II5、III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
B.II5、III1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
C.II4、II5携带白化病基因,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
D.III1携带白化病基因,III2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 |
13.
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 |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 |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
14.
1962年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20.5 nm左右的细纤维存在,用DNA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在肌细胞中由大量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中也有此种细纤维存在。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叶绿体中的细纤维能够通过转录、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
B.大量的线粒体相互联系构成肌质体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
C.此种细纤维与生物的性状遗传有关,但这些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
D.K+运出肌细胞必须由肌质体提供能量 |
15.
下列哪项对双链 DNA 分子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
A.若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也相等 |
B.若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2 倍,则另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0.5 倍 |
C.若一条链的 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 2∶1∶4∶3 |
D.若一条链的 G∶T=1∶2,则另一条链的 C∶A=2∶1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