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相关的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表示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成为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失),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表示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成为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失),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2.
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观点,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观点,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 有条纹(显性) | 无条纹(隐性) | 合计 |
存活个体数 | 178 | 211 | 389 |
空壳数 | 332 | 279 | 611 |
合计 | 510 | 490 | 1 000 |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2.单选题- (共14题)
3.
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产生可育后代 |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 |
C.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 |
D.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
4.
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
C.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
D.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所有新物种的形成均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 |
B.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
6.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B.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能发生 |
C.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
D.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后,由它编码的肽链可能变长 |
7.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可以确定基因突变是显性还是隐性 |
B.X射线不仅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 |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 |
8.
某种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是: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蛋白C缺少了一个氨基酸,从而改变了蛋白C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缺少了一个氨基酸后,蛋白C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
B.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未改变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 |
C.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患者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长度较短 |
D.可以通过定期口服正常跨膜蛋白C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
9.
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此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造成的 |
B.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均可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该染色体上不曾有过的基因 |
C.用γ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一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倒位和易位一般不改变基因种类和数目,对生物的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
10.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
B.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
C.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
11.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也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
B.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无子性状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
C.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
D.用秋水仙素处理神经细胞,会抑制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神经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
12.
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除了同卵双胞胎外,同胞兄弟或同胞姊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
B.豌豆皱粒基因出现是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属于染色体变异 |
C.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
13.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变异都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C.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
D.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
14.
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黑色表示患者,Ⅱ-4不含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 |
B.若该致病基因为质基因,则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 |
C.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50% |
D.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Ⅲ-5和一个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 |
15.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 |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
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神经元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