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4题)
1.
下图1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2为该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段。
(2)图1中染色体①②③构成_______。G和g的出现若发生在图2中的ab,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图2中cd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bc段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数目有_______个。

(1)图1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段。
(2)图1中染色体①②③构成_______。G和g的出现若发生在图2中的ab,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图2中cd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bc段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数目有_______个。
2.
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诱导细胞凋亡。以下是相关的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
实验材料:人肺癌细胞(A549),培养液,0.02%二甲亚砜溶液、用0.02%二甲亚砜溶解的0.5μg/mL、1.0μg/mL、1.5μg/mL的蜂毒素溶液,培养瓶等。
实验思路:
①将人肺癌细胞(A549)接种于若干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并用____________计数。
②将上述培养瓶随机分为4组,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用0.02%二甲亚砜溶液溶解的1.5μg/mL的蜂毒素溶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③培养72h,每24h取各组各三个培养瓶,去掉上清液后,用等量胰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后,对各组癌细胞计数。
④ ________________。
(1)请完善上述实验思路中相关内容。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每组细胞培养瓶不止一个,统计后求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对照组癌细胞增殖率为100%,用下面公式计算各用药组癌细胞增殖率:增殖率(%)=[(用药组各时段癌细胞数-用药组开始癌细胞数)/(对照组各时段癌细胞数-对照组开始癌细胞数)]×100%。
得到以下数据:
蜂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率的影响
通过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蜂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作用效果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癌细胞凋亡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炎症。
实验材料:人肺癌细胞(A549),培养液,0.02%二甲亚砜溶液、用0.02%二甲亚砜溶解的0.5μg/mL、1.0μg/mL、1.5μg/mL的蜂毒素溶液,培养瓶等。
实验思路:
①将人肺癌细胞(A549)接种于若干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并用____________计数。
②将上述培养瓶随机分为4组,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用0.02%二甲亚砜溶液溶解的1.5μg/mL的蜂毒素溶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③培养72h,每24h取各组各三个培养瓶,去掉上清液后,用等量胰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后,对各组癌细胞计数。
④ ________________。
(1)请完善上述实验思路中相关内容。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每组细胞培养瓶不止一个,统计后求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对照组癌细胞增殖率为100%,用下面公式计算各用药组癌细胞增殖率:增殖率(%)=[(用药组各时段癌细胞数-用药组开始癌细胞数)/(对照组各时段癌细胞数-对照组开始癌细胞数)]×100%。
得到以下数据:
蜂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率的影响
组别 | 培养时间(h) | |||
24 | 48 | 72 | ||
对照组 | 100 | 100 | 100 | |
用药组(μg/mL) | 0.5 | 78 | 62 | 48 |
1.0 | 68 | 26 | 21 | |
1.5 | 48 | 12 | 5 |
通过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蜂毒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作用效果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癌细胞凋亡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炎症。
3.
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中,选用两种水稻植株在不同光强度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

(1)固定CO2酶的催化下,CO2与RuBP结合形成1个______,该分子随即分解成2 个3-磷酸甘油酸。当光强度为P1时,图示两种水稻的叶肉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2)光强度低于P2时,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突变型水稻的CO2吸收速率低于野生型,但当光强度高于P2时,突变型水稻的C02吸收速率却显著高于野生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可选用______试剂提取出水稻叶片中的色素,用______法分离色素来证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观察现象时应比较两条滤纸条,从上到下第______条色素带的宽度。
(4)据图可推测,若要提髙温室中该突变型的产量,首先应该考虑______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釆取相应措施。

(1)固定CO2酶的催化下,CO2与RuBP结合形成1个______,该分子随即分解成2 个3-磷酸甘油酸。当光强度为P1时,图示两种水稻的叶肉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2)光强度低于P2时,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突变型水稻的CO2吸收速率低于野生型,但当光强度高于P2时,突变型水稻的C02吸收速率却显著高于野生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可选用______试剂提取出水稻叶片中的色素,用______法分离色素来证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观察现象时应比较两条滤纸条,从上到下第______条色素带的宽度。
(4)据图可推测,若要提髙温室中该突变型的产量,首先应该考虑______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釆取相应措施。
4.
已知某昆虫性别决定是XY型,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昆虫的红眼与白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假定不发生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②aaBB、③aabb,请选择相关品系,设计实验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白眼雌性个体与一只红眼雄性个体交配,F1雌性个体表现为红眼和无眼,雄性个体表现为白眼和无眼,则红眼对白眼为______性,亲本白眼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F1白眼雄性个体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让F1的白眼与红眼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纯和白眼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1)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②aaBB、③aabb,请选择相关品系,设计实验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白眼雌性个体与一只红眼雄性个体交配,F1雌性个体表现为红眼和无眼,雄性个体表现为白眼和无眼,则红眼对白眼为______性,亲本白眼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F1白眼雄性个体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让F1的白眼与红眼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纯和白眼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4题)
6.
下列四图代表生物体内的四种化合物,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为人体内的某种氨基酸,X、Y中至少有一个是—NH2 |
B.图丁为磷脂分子,其头部为亲水端,排列在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 |
C.图丙可能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的二糖 |
D.图乙所示物质名称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
9.
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 |
B.有丝分裂前期较晚的时候出现了纺锤体,然后核膜才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 |
C.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细胞质开始分裂 |
D.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的小体即染色体呈线状或者棒状 |
10.
下列有关实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将紫色洋葱外表皮放在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溶液中,细胞体积不再发生变化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
B.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可看到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染色体 |
C.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时,需控制插枝的状态和浸泡时间 |
D.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模拟杂交实验中,每个大信封需装入 4 种不同的卡片 |
11.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3:1 比值的是( )
A.15N 标记的DNA 在14N 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中不含15N 与含15N 的DNA数之比 |
B.酵母菌同时进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并消耗相同葡萄糖时,吸入的O2与产生的CO2总量之比 |
C.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
12.
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气孔导度指气孔开放程度;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外界的O2量)
组 别 | 氮素水平(mmol·L-1) | 叶绿素含量(μg·cm-2) | 气孔导度(mmol·m-2·s-1) | 胞间CO2浓度(μL·L-1) | 表观光合速率 (μmol·m-2·s-1) |
1 | 5(低氮) | 86 | 0.68 | 308 | 19.4 |
2 | 10(中氮) | 99 | 0.84 | 304 | 20.7 |
3 | 15(偏高) | 103 | 0.85 | 301 | 21.4 |
4 | 20(高氮) | 103 | 0.84 | 295 | 22.0 |
(注:气孔导度指气孔开放程度;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外界的O2量)
A.氮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 |
B.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胞间CO2浓度的持续下降促进了表观光合速率不断增加 |
C.一定范围内增大氮素浓度,可提高该植物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 |
D.第4组的表观光合速率高于第3组,而叶绿素含量相同,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氮条件下,氮素参与合成的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数量增多 |
13.
如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
B.①过程可发生在G1期,起点为起始密码 |
C.致病基因是正常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 |
D.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结构不同 |
14.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薗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不经过步骤②操作,对该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 |
B.若继续分离出子代噬菌体,其中大部分会含有32P放射性 |
C.若沉淀中含有较强放射性、悬浮液中几乎不含放射性,即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
D.①中噬菌体DNA复制的模板、原料、能量、酶均由细菌提供 |
15.
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II-4不含有甲病基因,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系谱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 |
C.Ⅲ-1与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5/22 |
D.II-3和Ⅲ-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
16.
二倍体生物(基因型GGEe)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
B.推測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 |
C.该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含有该生物的一套遗传物质 |
D.该细胞可最终同时产生基因型为GE、gE和Ge的配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