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科研人员对猫叫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和染色体检查,结果如图1和2。


(1)据图2分析,Ⅲ1和Ⅲ3的5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导致其上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_。
(2)Ⅰ1、Ⅱ2、Ⅱ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号染色体DNA发生_______后与8号染色体DNA错误连接。
(3)Ⅱ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号和8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3所示的_________现象(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Ⅱ5会形成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1)据图2分析,Ⅲ1和Ⅲ3的5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导致其上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_。
(2)Ⅰ1、Ⅱ2、Ⅱ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号染色体DNA发生_______后与8号染色体DNA错误连接。
(3)Ⅱ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号和8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3所示的_________现象(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Ⅱ5会形成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2.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 ,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 ,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
2.单选题- (共24题)
3.
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若在细菌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环丙沙星,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细菌基因突变频率降低 | B.细菌染色体螺旋化加快 |
C.细菌DNA复制发生障碍 | D.细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 |
4.
已知某多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2×104,该多肽彻底水解所得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又测得控制该多肽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300,那么控制合成该多肽的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至少为( )
A.12 120 |
B.90 900 |
C.181 800 |
D.170 928 |
5.
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
6.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
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子代DNA分子 |
C.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
7.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
B.长颈长腿比短颈短腿有较多的生存机会 |
C.长颈长腿影响了遗传基因 |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
8.
科学家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则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 ( )


A.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 |
B.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 |
C.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片段缺失 |
D.射线处理导致控制茎颜色的基因发生突变 |
9.
范科尼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疾病,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与范科尼贫血相关的13个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就会引发该病。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析异常基因的碱基种类可以确定变异的类型 |
B.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计算 |
C.该遗传病一定会传给子代个体 |
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引起该遗传病 |
11.
受人工选择现象的启发,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下面属于人工选择实例的是( )
A.由于狼群的存在,鹿群中反应灵敏、奔跑速度比较快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
B.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药,小李的皮癣越来越严重 |
C.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类型比例上升 |
D.杂交育种 |
13.
研究发现,在没有盗猎的自然环境下,只有2%至4%的雌性非洲象不会长牙。然而,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在内战结束后出生的雌性大象,有三分之一都没长象牙。而且,就算是长了象牙,象牙也变小了,其中公象的小了五分之一,母象的小了三分之一。关于象牙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防止人的猎杀,象群产生了小象牙甚至是无象牙的变异 |
B.经过世代遗传,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被积累了下来 |
C.与有牙象群相比,小象牙象群某些基因频率必定发生了变化 |
D.如果人类停止猎杀,象群中有象牙的比例也不一定会上升 |
14.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
15.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
16.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没有突变,生物也可能会发生进化 |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
C.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17.
下列有关生物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除了能选育新品种外,还能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 |
B.利用六倍体植物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三倍体 |
C.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诱导染色体加倍 |
D.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分裂间期 |
18.
如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
B.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
C.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
D.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 |
19.
蚊子的基因A、B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胚胎致死。用AABB雄蚊与aabb雌蚊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F2中aaBb的个体占( )
A.1/8 | B.1/7 | C.1/5 | D.1/4 |
20.
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甲、乙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 )


A.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
B.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
C.既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
D.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
21.
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体色有黑色、白色两种,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如图表示该动物体色形成的机理,体内未形成黑色素的均表现为白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一定不是黑色个体 |
B.AaBbCc个体与aabbcc个体杂交,后代中出现黑色个体的概率是1/4 |
C.图中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
D.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多种类型,如aaBbCC、aabbCc等 |
22.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
C.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 |
25.
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AA和aa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则有关F1与F2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2和3/8 |
B.都有9种基因型 |
C.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2:1和2:3 |
D.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3和1/10 |
3.选择题- (共2题)
4.实验题- (共1题)
29.
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