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图1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2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L点→M点表示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特点。
(2)图2中的B图为_______细胞,对应图1中的____段。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图1中的____段。
(3)图2中A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该生物的子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____(用图2中的字母表示)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关系密切。
(4)图1中与GH段和OP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1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L点→M点表示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特点。
(2)图2中的B图为_______细胞,对应图1中的____段。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图1中的____段。
(3)图2中A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该生物的子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____(用图2中的字母表示)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关系密切。
(4)图1中与GH段和OP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2)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32P。

(3)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
(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________。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2)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32P。

(3)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5)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________。
3.
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7题)
4.
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案发现场提取DNA样品,可为案件侦破提供证据,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
A.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
B.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五碳糖和磷酸不同 |
C.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碱基种类不同 |
D.不同人体内的DNA的空间结构不同 |
5.
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的是( )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
D.分裂结束时,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
6.
如图表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核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对本图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


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d~e的初期 |
B.e点染色体数目为n,f点染色体数目又出现短时间的加倍 |
C.e点等位基因分离,f点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
D.a~c是间期,c~f是分裂期,f~g是精细胞变形阶段 |
7.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心体和染色体的复制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
B.有丝分裂间期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C.细胞增殖实现了染色体和细胞质的均等分裂 |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使染色单体数目加倍 |
8.
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分裂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
B.甲、乙、丙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之比都为1∶2∶1 |
C.甲细胞进行中心粒复制,发出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 |
D.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
9.
近日,浙江大学胡汛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小苏打水,去除癌细胞中乳酸分解产生的氢离子,使癌细胞更少地利用葡萄糖,从而加速癌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生命活动不再受基因控制 |
B.癌细胞中氢离子越少,越有利于对葡萄糖的利用 |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代谢增强 |
D.该疗法与常规治疗中的化学疗法的原理完全相同 |
11.
某实验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子代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没有放射性 |
B.甲组子代没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有放射性 |
C.甲、乙两组子代都有放射性 |
D.该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
13.
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前期时,④与⑦、⑤与⑥联会,形成两个四分体 |
B.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
C.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
D.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
14.
玉米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茎杆紫色(Y)对茎杆绿色(y)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以基因型为ddYY和DDyy的玉米为亲本杂交得到的F1自交产生F2。选取F2中的高杆绿茎植株种植,并让它们相互授粉,则后代中高杆绿茎与矮杆绿茎的比例为
A.5∶1 | B.8∶1 | C.3∶1 | D.9∶7 |
15.
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的F1全为高茎(Dd),种下F1让其自交得到F2,种下F2豌豆种子,发现F2豌豆植株有高茎和矮茎两种,且高茎∶矮茎=3∶1。关于实现F2中高茎∶矮茎=3∶1的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②含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含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④只需要①项条件,而不需要②③项条件
①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②含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含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④只需要①项条件,而不需要②③项条件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6.
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
D.F2的性状表现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
17.
下列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说法正确的是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B.萨顿通过果蝇的白眼和红眼这一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C.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D.摩尔根等绘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 |
18.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对同源染色体上共存在4对等位基因 |
B.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遗传时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
C.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D.甲染色体上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可全部观察到 |
19.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