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X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92的芳香烃,以X为原料制备部分有机物的路线如下:

已知:
(1)第①步和第②步顺序不能互换的原因_____。
(2)写出X到A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到B所用试剂___________。
(4)由X制备A时,简述配制混酸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剂a___________(结构简式)。
(6)M为涤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有关M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7)写出同时满足条件的阿司匹林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①含有苯环且水解产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2:2:3

已知:

(1)第①步和第②步顺序不能互换的原因_____。
(2)写出X到A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到B所用试剂___________。
(4)由X制备A时,简述配制混酸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剂a___________(结构简式)。
(6)M为涤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有关M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A.M其中一种单体对苯二甲酸和苯甲酸互为同系物 |
B.1mol 该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理论上最多可以消耗2n mol NaOH |
C.生成该聚合物的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
D.涤纶是对苯二甲酸和乙醇通过缩聚反应得到 |
①含有苯环且水解产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2:2:3
2.综合题- (共2题)
2.
由乙醇合成部分有机物的路线如下:

已知:CH3CHO+CH3CHO
CH3CH=CHCHO

(1)香豆素所含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__。
(2)M的名称_________。
(3)N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4)B与银氨溶液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香豆素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6)由A到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以乙醇为起始原料,无机试剂任选,合成CH3CH=CHCOOC2H5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

已知:CH3CHO+CH3CHO


(1)香豆素所含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__。
(2)M的名称_________。
(3)N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4)B与银氨溶液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香豆素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6)由A到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以乙醇为起始原料,无机试剂任选,合成CH3CH=CHCOOC2H5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
3.
某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经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2。取有机物样品3.04g,在纯氧中完全燃烧,将产物先后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1.44g和7.04g。
(1)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该有机物某种同分异构A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关于该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3)写出1molA与足量钠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写出由苯甲醛制备物质A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苯甲醇催化氧化生成苯甲醛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物质A有多种同分异构,①属于甲酸酯且含有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
(7)参考(4)给出的信息,计苯甲醇为原料制备化合物
(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
(1)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该有机物某种同分异构A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关于该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有机物A能发生分子内的脱水反应,生成物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
B.有机物A在一定条件下与醇或羧酸在浓硫酸存在下反应均能生成有香味的物质 |
C.1molA与足量的碳酸氢钠反应能放出2.24L气体 |
D.1molA与足量Na反应能放出2molH2. |
(4)已知

(5)写出苯甲醇催化氧化生成苯甲醛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物质A有多种同分异构,①属于甲酸酯且含有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
(7)参考(4)给出的信息,计苯甲醇为原料制备化合物

3.单选题- (共13题)
4.
下列化学实验中的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约5min,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 混合液中无红色沉淀出现 | 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
B |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说明反应生成了乙烯 |
C |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 AgNO3溶液, | 未出现黄色沉淀 | 溴乙烷未水解 |
D | 向浓溴水中滴加几滴苯酚 | 出现了白色沉淀 | 说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
A.A | B.B | C.C | D.D |
5.
莽草酸是从中药八角茴香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下列有关莽草酸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 |
B.可以发生加成、消去、加聚、缩聚、取代等反应 |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 |
D.只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
6.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己烷与苯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
B.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梁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
C.间二甲苯苯环上的一元取代物有3种 |
D.丙烷的一氯代物同分异构体有2种,二氯代物同分异构体有5种 |
7.
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双酚A和羧酸H两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羧酸H可发生取代反应,加聚反应等反应 |
B.双酚A分子中最多有8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
C.双酚A的分子式为C15H14O2 |
D.双酚A与苯酚互为同系物 |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分子式为C16H14O5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④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6种 ⑤1mol 该有机物与NaOH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 NaOH ⑥1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反应,共消耗6molH2

①分子式为C16H14O5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④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6种 ⑤1mol 该有机物与NaOH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 NaOH ⑥1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反应,共消耗6molH2
A.①②③⑥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⑥ | D.①②④⑤⑥ |
10.
A、B两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当混合物的总质量相等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的质量都相等,符合这一条件的有机物的组合是()
A.乙烯 环丙烷 | B.苯和苯酚 | C.甲醇和乙二醇 | D.甲醛和丙酸 |
12.
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如果将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
②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溶液混合后再加入AgNO3溶液
③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和甲苯
④实验室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40℃制乙烯
⑤用氨水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⑥在试管中加入2mL 10%的CuSO4溶液,滴入2%的NaOH溶液4-6滴,震荡后加入乙醛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
⑦除去苯中的苯酚:向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过滤
⑧用苯和溴水在Fe催化下可制得溴苯
⑨要除去乙烷中的乙烯制得纯净的乙烷,可将混合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①如果将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
②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溶液混合后再加入AgNO3溶液
③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和甲苯
④实验室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40℃制乙烯
⑤用氨水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⑥在试管中加入2mL 10%的CuSO4溶液,滴入2%的NaOH溶液4-6滴,震荡后加入乙醛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
⑦除去苯中的苯酚:向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过滤
⑧用苯和溴水在Fe催化下可制得溴苯
⑨要除去乙烷中的乙烯制得纯净的乙烷,可将混合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13.
下列关于有机物鉴别,错误的是()
A.乙酸、乙醇、甲酸、乙醛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进行鉴别 |
B.苯、乙醇、四氯化碳用水就能鉴别 |
C.己烷、己烯、邻二甲苯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
D.乙醇、乙酸、苯、硝基苯可用碳酸钠溶液进行鉴别 |
14.
下列有机合成设计中,所涉及的反应类型有误的是()
A.由乙醇制备乙二醇,第一步消去,第二步加成,第三步水解 |
B.由2-氯丙烷合成1,2-丙二醇,第一步消去,第二步加成,第三步取代 |
C.由1-溴丁烷制1,3-丁二烯:第一步消去,第二步加成,第三步消去 |
D.由1-溴丁烷制1,2-二溴丁烷,第一步消去,第二步加成 |
15.
下列关于物质研究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红外光谱法可以鉴别二甲醚和乙醇 |
B.核磁共振氢谱能反映出未知有机物中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种类和个数 |
C.乙酸甲酯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 |
D.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都可用于分析有机物结构 |
4.多选题- (共2题)
17.
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溴苯中混有的少量溴单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
B.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加溴水,振荡,过滤除去沉淀 |
C.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
D.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
18.
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该物质最多与8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
B.1mol该物质最多与5mol Br2反应 |
C.1mol该物质最多与6mol NaOH发生反应 |
D.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该物质中含有碳碳双键 |
5.实验题- (共1题)
19.
苯甲酸乙酯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也大量用于食品中,实验室制备方法如下:

Ⅰ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的制备
在干燥的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6.1g苯甲酸、过量无水乙醇、8 mL苯和1mL浓硫酸,摇匀后加沸石,安装分水器。水浴加热,开始控制回流速度1~2 d/s。反应时苯一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蒸馏出来。加热回流约1小时,至分水器中不再有小水珠生成时,停止加热。改为蒸馏装置,蒸出过量乙醇和苯。
(1)写出苯甲酸与用18O标记的乙醇酯化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的名称及冷水通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_____________(任答两种)。
(4)实验过程中没有加沸石,请写出补加沸石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苯甲酸乙酯的精制
将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用如下方法进行精制: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盛有30 mL冷水的烧杯中,搅拌下分批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或研细的粉末),至无气体产生,pH试纸检测下层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粗产物,水层用乙醚(10 mL)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CaCl2干燥。干燥后的粗产物先用水浴蒸除乙醚,再改用减压蒸馏,收集馏分。
(6)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除了可以降低苯甲酸乙酯溶解度外,还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
(7)按照纠正后的操作进行,测得产品体积为5mL(苯甲酸乙酯密度为1.05g•cm﹣3)。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_。

Ⅰ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的制备
在干燥的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6.1g苯甲酸、过量无水乙醇、8 mL苯和1mL浓硫酸,摇匀后加沸石,安装分水器。水浴加热,开始控制回流速度1~2 d/s。反应时苯一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蒸馏出来。加热回流约1小时,至分水器中不再有小水珠生成时,停止加热。改为蒸馏装置,蒸出过量乙醇和苯。
| 沸点(℃) | 相对分子质量 |
苯甲酸 | 249 | 122 |
苯甲酸乙酯 | 212.6 | 150 |
(1)写出苯甲酸与用18O标记的乙醇酯化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的名称及冷水通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_____________(任答两种)。
(4)实验过程中没有加沸石,请写出补加沸石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苯甲酸乙酯的精制
将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用如下方法进行精制: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盛有30 mL冷水的烧杯中,搅拌下分批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或研细的粉末),至无气体产生,pH试纸检测下层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粗产物,水层用乙醚(10 mL)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CaCl2干燥。干燥后的粗产物先用水浴蒸除乙醚,再改用减压蒸馏,收集馏分。
(6)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除了可以降低苯甲酸乙酯溶解度外,还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
(7)按照纠正后的操作进行,测得产品体积为5mL(苯甲酸乙酯密度为1.05g•cm﹣3)。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3道)
多选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