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719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单选题(共7题)

1.
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s内的位移是18m,则(  )
A.小球在2s末的速度是20m/sB.小球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是3.6m/s
C.小球在第2s内的位移是2mD.小球在5s内的位移是50m
2.
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B. A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
C. 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
D.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两物体在t1刻相距最远
3.
如图示,将一质量为m的足够长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物块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长木板,若木板与木块的动摩擦因数为3μ、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在木块与长木板相对静止之前,长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5μmgB.4μmgC.3μmgD.2μmg
4.
如图所示,用细绳悬挂一个小球,小球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缓慢地沿圆弧移动到Q点,在这个过程中,绳的拉力T和水平拉力 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T不断增大B.T不断减小
C.F不断减小D.F大小不变
5.
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 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 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
A.10 NB.102 NC.103 ND.104 N
6.
如图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乙分子由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
②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
③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小
④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
用波长为300nm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1.28×10-19J,已知普朗克常量为6. 63×10-34J.s,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能使锌产生光电效应单色光的最低频率(    )
A.1×1014Hz
B.8×1015Hz
C..2×1015Hz
D.8×1014Hz

2.选择题(共4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请回答: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请回答: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请回答: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请回答:

3.多选题(共5题)

12.
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在时刻也并排行驶B.在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13.
如图所示,光滑的大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上,圆心为O点,P为环上最高点,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P点,另一端拴接一个套在大环上的小球,小球静止在图示位置平衡,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则
A.大圆环对小球的弹力方向一定沿向OQ指向外
B.小球所受弹簧的弹力等于重力
C.小球所受大圆环的支持力等于重力
D.小球所受弹簧的弹力等于倍重力
14.
“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运动员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中a点是弹性绳原长时运动员的位置,c是运动员所到达的最低点,b是运动员静止悬吊着时的受力平衡位置。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从P点到a点,做匀加速运动
B.运动员从a点到c点,做减速运动
C.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
D.在b点,运动员的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15.
如图所示,在一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中间用一个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推木块A,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撤去外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撤掉外力时两木块相距()
B.撤掉外力后两木块即一起做匀减速运动
C.撤掉外力后,木块A做匀减速运动,木块B做匀加速运动
D.撤掉外力时木块A的加速度较大
16.
如下四个图描述的是竖直上抛物体的动量增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和动量变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不计空气阻力,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那么正确的是()
A.B.
C.D.

4.解答题(共2题)

17.
汽车在水平冰雪路面上行驶。驾驶员发现其正前方停有汽车,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但仍然撞上了汽车.两车碰撞时和两车都完全停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碰撞后车向前滑动了,车向前滑动了·已知的质量分别为·两车与该冰雪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10,两车碰撞时间极短,在碰撞后车轮均没有滚动,重力加速度大小,求

(1)碰撞后的瞬间车速度的大小
(2)碰撞前的瞬间车速度的大小
18.
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足够长,始终以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初速度大小为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水平面上的A点向左运动,经B点滑上传送带,已知A、B两点的距离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物块与水平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不考虑物块由水平面滑上传送带的能量损失。求:
(1)物块向左运动时到达B点的速度;
(2)物块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

5.实验题(共2题)

19.
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测力计相连,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已在下表中给出,其中的值可从图(b)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
砝码的质量
0.05
0.10
0.15
0.20
0.25
滑动摩擦力
2.15
2.36
2.55

2.93
 

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
(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图线____________;
(3)、木块质量、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
(4)取,由绘出的图线求得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20.
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图中0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倾斜轨道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上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测出碰后m1平均落地点在M点,m2平均落地点在N点,不计小球与轨道的摩擦。

(1)实验中,不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
A.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若实验中发现m1•OM+m2•ON小于m1•OP,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碰撞过程有机械能的损失
B.计算时没有将小球半径考虑进去
C.放上小球m2后,入射球m1从倾斜轨道上都止释放的位置比原来的低
(3)若两球发生弹性正碰,则OM、ON、OP之间一定满足的关系是______。
A.OP=ON-OM
B.2OP=ON+OM
C.OP-ON=2OM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5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