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题)
1.
质量为m1=1kg和m2(未知)的两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正碰,碰撞时间极短,其图象如图所示,则


A.此过程有机械能损失 | B.被碰物体质量为2kg |
C.碰后两物体速度相同 | D.此碰撞一定为弹性碰撞 |
2.
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a、b连接,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从其上方小孔向外射出。则( )


A.a为电源正极,到达A板的为α射线 |
B.a为电源负极,到达A板的为α射线 |
C.a为电源正极,到达A板的为β射线 |
D.a为电源负极,到达A板的为β射线 |
2.多选题- (共8题)
3.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通过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拴接在一起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在A的正上方h高处有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C。现将小球C由静止释放,C与A发生碰撞后立刻粘在一起,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与A碰撞后瞬间A的速度大小为
B. C与A碰撞时产生的内能为
C. C与A碰撞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D. 要使碰后物体B被拉离地面,h至少为

A. C与A碰撞后瞬间A的速度大小为

B. C与A碰撞时产生的内能为

C. C与A碰撞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D. 要使碰后物体B被拉离地面,h至少为

4.
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之比
:
:2,原来静止在平板小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的弹簧,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在A、B弹开的过程中







A.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
B.只有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C组成的系统动量才守恒 |
C.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
D.只有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A、B、C组成的系统动量才守恒 |
5.
关于机械波电磁波和相对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E. 在真空中传播的两列电磁波,频率大的波长短
A.机械波和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仅由介质决定 |
B.假设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通过站台,站台上的旅客观察到车上的乘客变矮了 |
C.简谐机械波传播时单位时间内经过介质中某点的完全波的个数就是这列波的频率 |
D.用光导纤维束传播图象信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 |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E. 火车过桥要慢行,目的是使驱动力频率远小于桥梁的固有频率,以免发生共振损坏桥梁
A.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但并非所有的波都能发生偏振现象 |
B.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 |
C.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绿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
D.某人在速度为0.5c的飞船上打开一光源,则这束光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应为1.5c |
7.
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在其传播路径上每隔L=0.1m选取一个质点,如图甲所示,t=0时刻波恰传到质点1,并立即开始向上振动,经过时间∆t=0.3s,所选取的1-9号质点间第一次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波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0.3s时刻,质点1向上运动 |
B.t=0.3s时刻,质点8向下运动 |
C.t=0至t=0.3s内,质点5运动的时间只有0.2s |
D.该波的周期为0.2s,波速为4m/s |
E.该波的周期为0.3,波速为2.67m/s |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偏振光可以是横波,也可以是纵波
B.声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所接收的频率大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C.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D.雨后路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E.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利用了光的干涉现象
A.偏振光可以是横波,也可以是纵波
B.声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所接收的频率大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C.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D.雨后路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E.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利用了光的干涉现象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的位移总比减弱点的位移要大 |
B.单摆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其振动周期与单摆的摆长无关 |
C.火车鸣笛向我们驶来时,我们听到的笛声频率将比声源发声的频率高 |
D.当水波通过障碍物时,若障碍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大的多时,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E.用两束单色光A、B,分别在同一套装置上做干涉实验,若A光的条纹间距比B光的大,则说明A光波长大于B光波长 |
10.
如图,空气中有两块材质不同、上下表面平行的透明玻璃板平行放置;一细光束从空气中以某一角度θ(0<θ<90°)入射到第一块玻璃板的上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第一块玻璃板下表面一定有出射光 |
B.在第二块玻璃板下表面一定没有出射光 |
C.第二块玻璃板下表面的出射光方向一定与入射光方向平行 |
D.第二块玻璃板下表面的出射光一定在入射光延长线的左侧 |
E.第一块玻璃板下表面的出射光线一定在入射光延长线的右侧 |
3.解答题- (共2题)
11.
水平光滑的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的平板小车的左端,M>m,它们一起以大小为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与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小车与竖直墙碰后立即以v0向左运动,m没从M上掉下.求:

(1)它们的最后速度?
(2)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时间?
(3)小车至少多长?

(1)它们的最后速度?
(2)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时间?
(3)小车至少多长?
4.实验题- (共3题)
13.
如图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选取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P;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B处,仍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1、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图中从M、P、N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P、N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SM、SP、SN。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
(1)两小球的质量m1、m2应满足m1____m2(填写“>”、“=”或“<”);
(2)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
(3)若改变两个小球的材质,步骤③中小球m1______(填写“一定”或“不一定”)落在中间落点位置P;
(4)若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图中P、M分别是小球m1碰前、碰后的落点位置,实验测得BM=15 cm,BP=20 cm,则小球m2的落点位置BN=_______cm。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P;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B处,仍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1、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图中从M、P、N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P、N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SM、SP、SN。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
(1)两小球的质量m1、m2应满足m1____m2(填写“>”、“=”或“<”);
(2)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
(3)若改变两个小球的材质,步骤③中小球m1______(填写“一定”或“不一定”)落在中间落点位置P;
(4)若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图中P、M分别是小球m1碰前、碰后的落点位置,实验测得BM=15 cm,BP=20 cm,则小球m2的落点位置BN=_______cm。
14.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 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长度为1m左右的细线
B.长度为30cm左右的细线
C.直径为1.8cm的塑料球
D.直径为1.8cm的铁球
(2)测出悬点O至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 ______ (用L、n、t 表示)。
(3)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
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做出的
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乙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D.图线a对应的g值大于图线b对应的g值
(4)某同学测出不同摆长时对应的周期Y,作出
图线,如图丙所示,再利用图线上任两点A、B的坐标(
)、B(
),可求得g= ______ 。若该同学测摆长时漏加了小球半径,而其它测量、计算均无误,也不考虑实验误差,则用上述方法算得的g值和真实值相比是 ______ 的(选项“偏大”、“偏小”或“不变”)。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 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长度为1m左右的细线
B.长度为30cm左右的细线
C.直径为1.8cm的塑料球
D.直径为1.8cm的铁球
(2)测出悬点O至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 ______ (用L、n、t 表示)。
(3)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D.图线a对应的g值大于图线b对应的g值
(4)某同学测出不同摆长时对应的周期Y,作出



15.
如图所示,是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玻璃砖的入射面ab和出射面cd并不平行。某同学操作的主要步骤如下:

a.画入射面ab,放置玻璃砖,使玻璃砖上界面对准ab;
b.用针沿玻璃砖下界面确定出射面cd上的两点;
c.在ab面一侧插针P1、P2;
d.在cd面一侧插针P3,使之挡住P1和P2;
e.插针P4,使之挡住P3和P1、P2;
f.移去针和玻璃砖。
(1)请写出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步骤序号,并写出对应正确的操作________。
c.透过玻璃砖观察,在cd面一侧插针P3,使之挡住P1的像和P2的像;
d.插针P4,使之挡住P1的像、P2的像和P3;
(2)改正操作中的错误后,该同学正确完成实验,做好光路图,并测量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他重新放上玻璃砖,发现玻璃砖的出射面实际应为c′d′,如图中虚线所示,c′d′∥cd.则他计算出的折射率比真实值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结果”)

a.画入射面ab,放置玻璃砖,使玻璃砖上界面对准ab;
b.用针沿玻璃砖下界面确定出射面cd上的两点;
c.在ab面一侧插针P1、P2;
d.在cd面一侧插针P3,使之挡住P1和P2;
e.插针P4,使之挡住P3和P1、P2;
f.移去针和玻璃砖。
(1)请写出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步骤序号,并写出对应正确的操作________。
c.透过玻璃砖观察,在cd面一侧插针P3,使之挡住P1的像和P2的像;
d.插针P4,使之挡住P1的像、P2的像和P3;
(2)改正操作中的错误后,该同学正确完成实验,做好光路图,并测量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他重新放上玻璃砖,发现玻璃砖的出射面实际应为c′d′,如图中虚线所示,c′d′∥cd.则他计算出的折射率比真实值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道)
多选题:(8道)
解答题:(2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