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题)
1.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用频闪照相机连续拍摄的四张在x轴上0~6cm区间段简谐波的照片。已知波沿x轴传播,照相机频闪时间间隔相等且小于波的周期,第一张照片与第四张照片间隔为1s,则由照片可知 ( )


A.波的波长为6m |
B.波一定是沿+x方向传播 |
C.波速一定是4m/s |
D.波可能是沿-x方向传播,且波速是9m/s |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阳光经云层衍射造成的 |
B.自然光斜射到玻璃、水面上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入射角变化时偏振的程度也有所变化 |
C.测量星球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率,然后与地球上这些元素静止时发光的频率对照,就可以算出星球靠近或远离我们的速度,这利用的是多普勒效应 |
D.全息照相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
3.
如下图所示。甲为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动图象,乙图为质点P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 cm/s |
B.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 |
C.经过0.5s时间,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2 m |
D.该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3 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
2.选择题- (共2题)
3.多选题- (共4题)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列波相遇一定出现干涉现象 |
B.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 |
C.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长,主要特点是具有热效应 |
D.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
7.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使用图1所示的同一套装置观察单摆作简谐运动时的振动图象,已知二人实验时所用的单摆的摆长相同,落在木板上的细砂分别形成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面关于两图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砂摆摆动的幅度较大,乙图摆动的幅度较小 |
B.甲图表示砂摆摆动的周期较大,乙图摆动的周期较小 |
C.二人拉木板的速度不同,甲、乙木板的速度关系v甲=2v乙 |
D.二人拉木板的速度不同,甲、乙木板的速度关系v乙=2v甲 |
8.
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图中P、Q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5m和x=4.5m。P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在下列四幅图中,Q点的振动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
9.
如图所示是一个水平放置的玻璃圆环型小槽,槽内光滑,槽的宽度和深度处处相同,现将一直径略小于槽宽的带正电小球放在槽中,让它受绝缘棒打击后获得一初速度
,与此同时,有一变化的磁场垂直穿过玻璃圆环型小槽外径所对应的圆面积,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跟时间成正比,其方向竖直向下,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电荷量不变,那么( )



A.小球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不变 |
B.小球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不断增加 |
C.洛伦兹力对小球做了正功 |
D.小球受到的磁场力逐渐变大 |
4.填空题- (共1题)
10.
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在地面上测出了光的速度。他采用的方法是:让光束从高速旋转的齿轮的齿缝正中央穿过,经镜面反射回来,调节齿轮的转速,使反射光束恰好通过相邻的另一个齿缝的正中央(即此过程齿轮只转动了一齿),由此可测出光的传播速度。若齿轮每秒转动n周,齿轮半径为r,齿数为P,齿轮与镜子间距离为d,则齿轮的转动周期为_____,每转动一齿的时间为______,斐索测定光速c的表达式为c=_______。

5.解答题- (共3题)
11.
如图是一列沿x正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传播方向上相距3m的两质点P和Q的振动图象,其实线是P点的振动图象,虚线是Q点的振动图象,若P质点离波源比Q质点近,则该波的最大波长是多少?若Q质点离波源比P点近,则该波的最大波长又是多少?

12.
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实线表示t=0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t=0.2s时刻的波形。

(1)该波的波长λ多大?该波的振幅A多大?
(2)如果该波的周期T大于0.2s,波的速度是多大?
(3)如果该波的周期T小于0.2s,波的速度是多大?

(1)该波的波长λ多大?该波的振幅A多大?
(2)如果该波的周期T大于0.2s,波的速度是多大?
(3)如果该波的周期T小于0.2s,波的速度是多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4道)
填空题:(1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