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3题)
3.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置在平板上,平板倾角θ从0°缓慢增大到90°,如图A.所示,物体所受摩擦力f与θ的关系如图B.所示,己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则θ1值为_______,物体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


4.
如图,“
”型均匀重杆的三个顶点O、A、B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为直角,杆可绕O处光滑铰链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初始时OA竖直。若在B端施加始终竖直向上的外力F,使杆缓慢逆时针转动120°,此过程中( )

A.F对轴的力矩逐渐增大,F逐渐增大
B.F对轴的力矩逐渐增大,F先增大后减小
C.F对轴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F逐渐增大
D.F对轴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F先增大后减小


A.F对轴的力矩逐渐增大,F逐渐增大
B.F对轴的力矩逐渐增大,F先增大后减小
C.F对轴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F逐渐增大
D.F对轴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F先增大后减小
5.
如图,两根绝缘细线吊着一根铜棒,空间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棒中通有向右的电流时两线上拉力大小均为F1,若棒中电流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均为F2,且F2>F1,则铜棒所受磁场力大小为()


A.F1+F2 | B.F2-F1 |
C.2F1+2F2 | D.2F1-F2 |
6.
质量为2kg的质点在x-y平面上运动,x方向的速度图象和y方向的位移图象分别如图所示,则质点()


A.初速度为3m/s |
B.所受合外力为3N |
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D.初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垂直 |
9.
质量为2kg的物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块动能Ek与其发生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m/s2,则( )


A.x=2m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2m/s |
B.x=3m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2 |
C.在前2m位移的运动过程中物块所经历的时间为2s |
D.在前4m位移的运动过程中拉力对物块做的功为9J |
10.
如图,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1.6m、长为10cm的光滑圆弧轨道,小球置于圆弧左端,t=0时刻起由静止释放。取g=10m/s2,t=2s时小球正在()


A.向右加速运动 | B.向右减速运动 |
C.向左加速运动 | D.向左减速运动 |
11.
如图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时刻质点O正处在平衡位置 |
B.P、N两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
C.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点M向O点处移动 |
D.从该时刻起,经过二分之一周期,质点M到达平衡位置 |
12.
如图,两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中,MN为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a、b、c三点所在直线平行于两电荷的连线,且a与c关于MN对称,b点位于MN上,d点位于两电荷的连线上。则()


A.正电荷由a静止释放能运动到c |
B.负电荷在a的电势能高于在c的电势能 |
C.b点的场强可能大于d的场强 |
D.a、b间的电势差等于b、c间的电势差 |
13.
如图,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A.甲是“与门”,乙是“非门” |
B.甲是“或门”,乙是“非门” |
C.甲是“与门”,乙是“或门” |
D.甲是“或门”,乙是“与门” |
2.选择题- (共2题)
3.多选题- (共3题)
16.
如图A.,倾角为37°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底端有一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30N作用下,物块开始沿斜面运动,0.5s时撤去F,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取sin37°=0.6,cos37°=0.8,g=10m/s2,则可确定()

A. 物块的质量为2kg
B.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C.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7.5m
D. 物块回到斜面底端的时刻为2.74s

A. 物块的质量为2kg
B.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C.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7.5m
D. 物块回到斜面底端的时刻为2.74s
17.
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小球以恒定速率在竖直平面内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 )


A.小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B.小球受的合力对小球不做功 |
C.水平拉力F的瞬时功率逐渐减小 |
D.小球克服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逐渐增大 |
18.
一列横波在t=0时刻波形如图所示,a、b两质点间距为8m,a、c两质点平衡位置的间距为3m,当t=1s时,质点c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则波速可能为()


A.1m/s | B.8m/s | C.13m/s | D.23m/s |
4.填空题- (共3题)
19.
如图,光滑斜面倾角37°且固定,球A在斜面底端正上方8m处以初速度v1向右水平抛出,同时球B从斜面底部以初速度v2开始上滑,调整两球速度关系,可使A球击中斜面时恰和B球相遇。若经过1s后两球相遇,则v2大小为______m/s;已知v1随v2的减小而减小,则v2的取值范围为______时,v1取任意值时两球都无法相遇。(取sin37°=0.6,cos37°=0.8,g=10m/s2)


20.
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大小为_______rad/s(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保留两位小数)。若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某卫星运动的角速度为ω,则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______。
5.解答题- (共3题)
22.
图为某“全家总动员”节目的情景,高台处的水平轨道AB上装有电动悬挂器,水面上有一半径为R=2m的转盘,其轴心在AB正下方,轴心离高台的水平距离为L=5m,高台边缘与转盘平面的高度差为H=5m。选手抓住悬挂器后,在电动机带动下从平台边缘处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位置松手后落到转盘上。已知选手与悬挂器总质量为50kg,取g=10m/s2。

(1)若不计选手身高,他从平台出发后多长时间释放悬挂器恰好能落到转盘圆心?
(2)若悬挂器以恒定功率600W运行,悬挂器在轨道上所受阻力恒为200N,选手从静止起运动,1s时的加速度为0.5m/s2,此时松手他能否落到转盘上?请计算说明。

(1)若不计选手身高,他从平台出发后多长时间释放悬挂器恰好能落到转盘圆心?
(2)若悬挂器以恒定功率600W运行,悬挂器在轨道上所受阻力恒为200N,选手从静止起运动,1s时的加速度为0.5m/s2,此时松手他能否落到转盘上?请计算说明。
23.
如图A.所示,固定直杆AD与水平地面成37°角,长度分别为2m和1m的AB段和CD段光滑,长为1m的BC段粗糙。质量为1kg的小球套在直杆上,在方向与直杆成37°角的力F作用下,从杆底端A点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小球恰能到达顶端D点。已知力F与小球位移的大小关系如图B.所示,球与BC段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1,sin37°=0.6,cos37°=0.8,取g=10m/s2。求:

(1)小球向上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vB;
(2)图B.中F0的大小;
(3)以地面为零势能点,求小球重力势能为15J时的动能Ek。

(1)小球向上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vB;
(2)图B.中F0的大小;
(3)以地面为零势能点,求小球重力势能为15J时的动能Ek。
24.
如图A.,距光滑绝缘水平面高h=0.3m的A点处有一固定的点电荷Q。带电量为q=1×10-6C,质量为m=0.05kg的小物块在恒定水平外力F=0.5N的作用下,从Q左侧O点处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已知初始时O与A的水平距离为0.7m,物块动能Ek随位移s的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1)估算点电荷Q的电量;
(2)求物块从O到s1=0.50m的过程中其电势能的变化量;
(3)求物块运动到s2=1.00m时的动能

(1)估算点电荷Q的电量;
(2)求物块从O到s1=0.50m的过程中其电势能的变化量;
(3)求物块运动到s2=1.00m时的动能
6.实验题- (共2题)
25.
在“用DIS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1)本实验是研究小车在________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在安装位移传感器时,固定在轨道上的应是位移传感器的_______部分(选填“发射器”或“接收器”)。
(1)本实验是研究小车在________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在安装位移传感器时,固定在轨道上的应是位移传感器的_______部分(选填“发射器”或“接收器”)。
26.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_____s,g=____m/s2。
(2)若有三位同学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2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

A.图线a对应的g值大于图线b对应的g值
B.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C.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D.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3)某同学用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3所示。由于只有一根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1、T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用l1、l2、T1、T2表示)。

(1)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_____s,g=____m/s2。
组次 | 1 | 2 | 3 |
摆长L/cm | 80.00 | 90.00 | 100.00 |
50次全振动的时间t/s | 90.0 | 95.5 | 101.0 |
振动周期T/s | 1.80 | 1.91 | |
重力加速度g/(m·s-2) | 9.74 | 9.73 | |
(2)若有三位同学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2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

A.图线a对应的g值大于图线b对应的g值
B.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C.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D.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3)某同学用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3所示。由于只有一根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1、T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用l1、l2、T1、T2表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3道)
填空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