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近代日本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激战”是指哪场战争?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
(2)材料二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蒋介石的这份电令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和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摘编自《北平驻军豪言》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豪言”发出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如下图。

(1)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激战”是指哪场战争?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
(2)材料二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蒋介石的这份电令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和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摘编自《北平驻军豪言》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豪言”发出的时代背景。
2.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曲折、漫长和艰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请简述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利用“共产主义”与“借助技术和灵活性”挽救了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3)材料三中的“行军”是指什么事件?“行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请简述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利用“共产主义”与“借助技术和灵活性”挽救了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3)材料三中的“行军”是指什么事件?“行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
口号与诗歌反映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治要维护,中央地方办洋务,曾李左张四人物,“师夷长技”首任务,口号''自强”和"求富”,中体西用长技术。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三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材料一中的诗词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地位?
(2)材料二歌词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什么?“国民革命”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四十年前会上逢”是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什么?
材料一 清朝统治要维护,中央地方办洋务,曾李左张四人物,“师夷长技”首任务,口号''自强”和"求富”,中体西用长技术。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三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材料一中的诗词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地位?
(2)材料二歌词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什么?“国民革命”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四十年前会上逢”是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什么?
4.
数字与图片能够反映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记载历史)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一的内容是对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评述?图二中的数字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文字展现历史)
材料二 从1921年7月到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57人增加到5.7万人。而1927年12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有一万多人。艰难的革命历程使共产党人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再现历史)
材料三 如下图。

(3)材料三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二中的“三大主力会师”有何标志性意义?
(4)从图一到图二的过程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事件是什么?
(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四 日本右翼书籍。

(5)如图所示书籍对南京大屠杀、日军强征慰安妇等史实予以否认。你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的这一行为?就日本右翼的所作所为,谈谈你的看法。
(数字记载历史)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一的内容是对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评述?图二中的数字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文字展现历史)
材料二 从1921年7月到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57人增加到5.7万人。而1927年12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有一万多人。艰难的革命历程使共产党人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再现历史)
材料三 如下图。

(3)材料三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二中的“三大主力会师”有何标志性意义?
(4)从图一到图二的过程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事件是什么?
(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四 日本右翼书籍。

(5)如图所示书籍对南京大屠杀、日军强征慰安妇等史实予以否认。你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的这一行为?就日本右翼的所作所为,谈谈你的看法。
2.选择题- (共18题)
6.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 | B.李老金 | C.张老木 | D.赵老刚 |
7.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东南沿海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广大农民与手工业者为求生存奋起反抗。1862年9月,在浙江慈溪痛击洋枪队的队伍是
A.三元里人民武装 |
B.义和团 |
C.太平军 |
D.湘军 |
8.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9.
中国女排精神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将下列革命精神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五四精神
④八一精神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五四精神
④八一精神
A.②①③④ |
B.④②③① |
C.③④②① |
D.①③④② |
10.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下列关于黄埔军校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黄埔军校创办于民国13年,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
B.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
C.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
D.黄埔军校的创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必要条件 |
12.
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破裂 |
B.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D.共产党的软弱性 |
13.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历经艰难险阻的壮美画卷。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完全跳出敌人包围圈分别指的事件是
A.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 |
B.遵义会议和巧渡金沙江 |
C.巧渡金沙江和长征胜利会师 |
D.四渡赤水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14.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其间,中国共产党先后持续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
D.红军长征的胜利 |
17.
作家魏巍曾写道:‘他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红军长征 |
D.井冈山会师 |
1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的时间,是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卢沟桥事变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C.工农红军的改编 |
D.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 |
19.
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十四年抗战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列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A.杨靖宇 |
B.佟麟阁 |
C.赵登禹 |
D.姚子青 |
20.
思源中学八年级举办了历史知识竞赛,其问题板上显示了以下内容,请你为其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C.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 |
D.中国共产党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 |
21.
下图是位于沈阳九一八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弹痕,隐约可见的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的呐喊和呼号。石雕台历下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在这一天


A.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侵华战争 |
B.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
C.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
D.日本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
22.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联合抗日。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张学良的哪一功绩
A.发动西安事变 |
B.发展实业经济、创办教育 |
C.领导北伐战争 |
D.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