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该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伴随列强的入侵,中国各阶层为救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下面的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结构图中的A、B、C、D分别是什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 外交大事 |
1917年 |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
1918年 |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
1919年 |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该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伴随列强的入侵,中国各阶层为救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下面的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结构图中的A、B、C、D分别是什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2.
(1)材料一: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内容
材料二: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武装割据……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才能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哪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举2例即可)
材料三:

(3)读“红军长征路线图”,写出长征的出发地点A: ,红军长征结束的地点B: 。依据材料三回答,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时间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
1921年 | 中共一大 | ① |
1927年 | ② |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③ |
材料二: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武装割据……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才能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哪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举2例即可)
材料三:

(3)读“红军长征路线图”,写出长征的出发地点A: ,红军长征结束的地点B: 。依据材料三回答,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材料二:***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材料三:1937年7月8号,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1)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国共第几次合作的结晶,哪位中共领导人在该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就?
(2)哪一事件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结束?材料二中“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指什么事件?
(3)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据材料三指出这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4)从国共两党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材料二:***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材料三:1937年7月8号,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1)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国共第几次合作的结晶,哪位中共领导人在该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就?
(2)哪一事件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结束?材料二中“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指什么事件?
(3)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据材料三指出这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4)从国共两党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1题)
4.
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第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救亡图存 |
B.巩固清朝统治 |
C.向西方学习 |
D.发展资本主义 |
6.
担任过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瓦德西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8.
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
A.《马关条约》 | B.《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北京条约》 |
10.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康有为说:我变”,是指康有为发动了(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1.
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近现代,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康有为 |
B.陈独秀 |
C.胡适 |
D.李大钊 |
13.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 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
14.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
16.
下面为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单元主题
15 北伐战争
16 ***开辟井冈山道路
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5 北伐战争
16 ***开辟井冈山道路
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A.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
C.新时代的曙光 |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7.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是《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书的部分目录,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西安事变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③②①④ |
D.④③②① |
18.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00000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A.五四运动 |
B.中共一大 |
C.中共二大 |
D.中共七大 |
19.
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的薪水单。当时***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1个月的薪资。***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21.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灵活性”的是
A.武昌起义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23.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春季开始使用的新教材中,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中国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第一次国共合作 |
B.七七事变 |
C.西安事变 |
D.九·一八事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