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寿光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5月模拟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661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11/9

1.综合题(共3题)

1.
(14分)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历史,日本在近代一次次发动侵华战争,给我们留下太多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6分)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材料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4分)
材料三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2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2分)
2.
(16分)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周恩来的创造,它和旧的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行径相对立,如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周恩来外交风云》
(1)材料一中的“周恩来的创造”指的是什么?(2分)该“创造”的提出有什么意义?(2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这段话的主要背景是什么?(4分)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有何意义?(2分)
材料三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材料三说明通过这一决议的原因是什么?(4分)第26届联大通过的这一历史性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2分)
3.
(14分)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1)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2分)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实验。……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选择题(共15题)

4.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地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过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
C.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科学技术的进步
5.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刘罗锅即刘墉,与刘墉同时代的历史事件是( )
A.顺治册封“达赖喇嘛”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C.雍正设立驻藏大臣D.乾隆设置伊犁将军
6.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A.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B.八国联军侵华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7.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的击败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8.
对新文化运动,***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缺陷是(  )
A.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B.尚未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C.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矫枉过正是文化改革运动的通病
9.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 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 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10.
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京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
B.后期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寿光马保三点燃了潍坊地区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
11.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2.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 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13.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人,获奖后的莫言说“感谢家乡土地的滋润”。以下不属于“高密三绝”的是
A.扑灰年画B.剪纸
C.风筝D.聂家庄泥塑
14.
“《马可·波罗行纪》对十五世纪以来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马可·波罗行纪》中加了45处标记,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B.马可·波罗的游记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是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的
D.《马可·波罗行纪》最早是用中文写作的
15.
有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时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或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这场战争指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
C.美国罗斯福新政D.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6.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感慨地说:“今天的欧洲终于圆了欧元梦!”欧洲媒体将2002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E日”,与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D日”相提并论。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正式启动说明了
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17.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18.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理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3.单选题(共1题)

19.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