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又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自我疗伤”“猛药重治”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上述材料反映的哪部文件中的内容?如何评价这部文件?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又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自我疗伤”“猛药重治”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上述材料反映的哪部文件中的内容?如何评价这部文件?
2.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跳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用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请问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用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请问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3.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材料二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分析,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说明了什么?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4)结合材料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材料二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分析,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说明了什么?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4)结合材料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
材料一: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1861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轮船招商局187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汉阳铁厂1890年
材料二:中央设立铁路矿物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2)材料二是中国发生的哪个事件中颁布的法令?
(3)材料三的内容是出自哪部法律?
(4)三大事件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1861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轮船招商局1872年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汉阳铁厂1890年
材料二:中央设立铁路矿物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2)材料二是中国发生的哪个事件中颁布的法令?
(3)材料三的内容是出自哪部法律?
(4)三大事件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2.选择题- (共20题)
5.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南京 |
B.武昌 |
C.广州 |
D.东京 |
8.
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的眼里,中国人是野蛮的,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的是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
10.
19世纪60年代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说: “鹤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禁烟运动时的中国军民 | B.义和团运动中的群众 |
C.英勇斗争的太平军 | D.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清军 |
14.
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近代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在一次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国威。”这位英雄是


A.林则徐 |
B.李秀成 |
C.邓世昌 |
D.佟麟阁 |
15.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A.洋务运动破产 | B.《马关条约》签订 |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D.公车上书失败 |
16.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
B.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D.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
18.
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3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
B.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
C.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
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
21.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2.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 B.创立《万国公报》 |
C.强学会成立 |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
23.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