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练习13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6656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9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1)材料一中康有为等人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是什么?其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
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⑵判断“日出东方”指的是什么历史大事?该事件的时间及地点。
⑶“星火燎原”与“日出东方”有何关系?
⑷在我党历史上最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重要会议是什么?该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⑸“灯塔指引”喻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抗战的史实,请你判断“进京赶考”发生在哪一时期?并解释“进京赶考”的喻意。
3.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又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3)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4)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选择题(共50题)

4.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②封建经济消亡
③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
中国“三军败绩”,在马关“割地求和”,颐和园内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把这些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三军败绩”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不抵抗
B.日本的强大
C.中国人民的未觉醒
D.清政府的腐朽
7.
规定“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擂响禁烟战鼓,黄海激战千层浪,看我中华儿郎。兵谏逼蒋抗日,浴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士气长,国魂永驻沙场。”这首《国魂颂》中称赞的人物有 ( )
①郑成功  ②林则徐  ③彭德怀  ④邓世昌  ⑤谭嗣同  ⑥张学良  ⑦李宗仁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⑦
9.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D.领导者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10.
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曾被日本侵占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起止年份应是( )
A.1840~1890年B.I860~1910年C.1895~1945年D.1898 1949午
11.
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镇压义和团运动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
12.
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只能是( )
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左宗棠
13.
近代中国丧失领土主权开始于()
A.将尼布楚让与俄国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割库页岛给俄国D.割台湾给日本
14.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 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 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 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5.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是指( )
①反对迷信和盲从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反对军阀独裁  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6.
洋务派创办的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
A.安庆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
17.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是( )
A.《阿Q正传》B.《野草》C.《狂人日记》D.《出横五百士》
18.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反省之事“虚有其表”的原因是 ( )
A.只学习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B.即学习技术,又学习政治制度
C.只学习政治制度,忽视技术D.只学习军事技术,忽视民用工业
19.
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出现在( )
A.天津B.南京C.上海D.北京
20.
“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按照这三个人物归类的标准从下列选项中再选一个( )
A.李鸿章B.谭嗣同C.孙中山D.林则徐
21.
***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因为他曾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C.轮船招商局D.汉阳铁厂
22.
“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是( )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秀全D.康有为
23.
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 )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科学技术D.思想文化
24.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侵略与抗争   B. 近代化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B.马克思主义C.新三民主义D.科学与民主
26.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D.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27.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问、地点是( )
A.1921.7.1 北京B.1922.7.1 上海
C.1921.7.23 上海D.1921.7.23 北京
28.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27~1937年应该填 (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国共合作,力挽狂澜
C.星星之火,走向抗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29.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建立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0.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
①广州 ②武汉 ③南京 ④重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
31.
一个自称“30年代年轻人”的老作曲家说,他也爱好流行歌曲,那么3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的主题,你认为应该是( )
A.伤感怀旧B.歌颂祖国大好河山C.追求民主科学D.抗日救亡
32.
下列战役中,以“关门打狗”作为作战方针的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3.
战略大决战时机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
A.国民党丧师失地,主力被迫收缩到战略地周围
B.国民党政治上陷于孤立,美援断绝
C.国统区反内战民主运动高涨
D.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34.
下列哪一次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A.鸦片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5.
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人民达( )
A.12年B.22年C.25年D.30年
36.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年”是指( )
A.1931年──1934年B.1937年──1940年
C.1945年──1948年D.1946年──1949年
37.
下列表述中,属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B.苏联出兵东北
C.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
D.日本无力维持战争的继续
38.
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军队开始抗战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C.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D.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
39.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 )
A.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B.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C.和平建国,成立联合政府
D.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40.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的标志是( )
A.南京解放B.北平解放C.上海解放D.西藏解放
41.
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是一场全民性的抗战,其中反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
A.抗日义勇军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42.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43.今有化学反应:

① NaHCO3+NaOH=Na2CO3+H2O;

② NaOH+CO2=NaHCO3

③ 2NaOH+CO2= Na2CO3+H2O;

④ CO2+Na2CO3+H2O =2NaHCO3

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表示了上述反应中的一个。

则:OA表示反应{#blank#}1{#/blank#}(选填①②③④等,下同);

OB表示反应{#blank#}2{#/blank#};BA表示反应{#blank#}3{#/blank#}。

44.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有( )
①平型关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5.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
A.轻工业B.重工业C.纺织业D.面粉业
46.
女子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学等新气象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以前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C.清末民初D.新中国成立后
47.
中国近代最早采用的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是( )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
4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投身于抗日洪流中
B.观看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49.
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进行快捷的联络方式是通过(  )
A.手机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D.信件
50.
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51.

中学生兵兵的父亲因犯盗窃罪被判重刑,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兵兵内心受到极大打击,既自卑又伤心,变得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成绩直线下降。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主动接近他,跟他聊天,约他一起打球、爬山,还帮他补课,帮他料理家务,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慢慢振作了起来。

52.

中学生兵兵的父亲因犯盗窃罪被判重刑,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兵兵内心受到极大打击,既自卑又伤心,变得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成绩直线下降。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主动接近他,跟他聊天,约他一起打球、爬山,还帮他补课,帮他料理家务,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慢慢振作了起来。

53.

中学生兵兵的父亲因犯盗窃罪被判重刑,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兵兵内心受到极大打击,既自卑又伤心,变得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成绩直线下降。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主动接近他,跟他聊天,约他一起打球、爬山,还帮他补课,帮他料理家务,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慢慢振作了起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5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