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材料一:清政府派出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的正义壮举,但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公然先后侵略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最后在1842年闯进长江中下游,从上海一路打到了南京,迫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
材料二:英法联军纵兵抢掠,是在拿不走的东西就百般破坏,为了掩盖他们的抢劫罪行
材料三: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进犯中国台湾,并且于1879年吞并琉球;1884年后,日本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开始进行海陆大扩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
(1)阅读材料一,指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战争。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列强的侵略路线。
(2)材料二的描写罪行出自哪一侵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中真的“…”用一句话补充完整。
(3)材料三中日本的一系列举动说明了什么?日本挑起战端的最后结果怎样?
(4)以上材料说明了近代列强对外扩张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成。若以中国之广土民众,…十年而霸图定矣。”但是维新变法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二:孙中山领到了辛亥革命,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他后来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化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材料三:1919年5月4日,广大学生为了满怀一腔热血走上了北京街头,但是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但是残酷的镇压并没有让学生们屈服,全国学生纷纷响应,商人和工人也加入进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起因。康有为为何主张戊戌变法?
(2)简述辛亥革命的功绩。孙中山为何说“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
(3)材料三中所描述的是哪次运动?这次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结论?
近代列强的侵略多是从海上而来,对于这一态势,清政府在近代海防做了怎样的探索呢?
材料一:与南洋体系相比,北洋海军建设相对规范,这是由于清政府逐渐将海防重心北移,北洋海军发展获得了优先权,这一时期北洋海军建设一个以大沽、旅顺、威海三个海军基地为支撑点的海上三角防御体系。
材料二:1890年,北洋旅顺基地建成,4年后,威海卫基地也成为北洋舰队的另一集结地。前者供北洋舰队停泊和维修,后者主要为北洋舰队船只提供操练和补给保障。这两处基地的建成,使北洋舰队的警戒区域从渤海近岸推到了整个渤海湾外。
材料三:从中国海军第一个战略部件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晚晴海防战略的基本内涵:在对国家安全形势判断上,确定了日本为未来主要敌国;定型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畸轻畸重格局,重北轻南的海军建设与布局,为中国海军第一个布局造成了历史性遗憾;从海军布局的整体形态来看,它充溢着一种被动防守的指导,这种特征必然影响着海军力量的使用,从而最终使北洋舰队葬身在自家港口之内,成为中国海军的耻辱。
(1)材料一对北洋海军的特点是如何描述的?其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北洋旅顺海军基地建成的意义及清政府重视北洋海军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在对国家海上安全态势的判断上是否正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材料三中提到的北洋舰队的创建有何缺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缺陷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一***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材料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代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1)材料一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哪次重要会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
(2)材料二中“人类历史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会议与奇迹出现之间有什么联系?
(3)红军从被迫长征到长征胜利说明了什么?
(4)从红军身上你能学到哪些精神?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长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44题)
A.从器物到制度 |
B.从制度到思想 |
C.从制度到文化 |
D.从技术到器物 |
A.三民主义救国家 |
B.和平民主建国 |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D.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
C.甲午中日战争一一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
B.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 |
C.义和团运动的结束 |
D.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
A.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衰落 |
B.为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勇敢杀敌 |
C.为了响应革命党人的号召 |
D.说明为了救中国,只有提高个人素质 |
A.缺乏统一的领导 |
B.没有自己的军队 |
C.作战不勇敢 |
D.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胡适 |
D.鲁迅 |

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
C.汽车传入上海 |
D.日本侵略中国 |
A.通过四书五经 |
B.通过宗教 |
C.利用商业贸易 |
D.注重同乡身份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
B.圆明园惨遭洗劫 |
C.太平天国抗击洋枪 |
D.义和团火烧教堂 |
A.注重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
B.认识到只有改革教育才能维护清朝统治 |
C.深入到教学领域,是教育改革的开端 |
D.认识到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军人素质的落差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A.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幽幽一扇窗
肖慧
①窗原本只为采集光线、通风透气而设,饱学的古人根据窗形创造了诸如长窗、半窗、空窗、横风窗、花漏窗等如词牌名一般凝练雅致的窗名,给原本简单冷硬的窗赋予了生命内涵。形态不一的窗户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长窗、半窗与花漏窗了。
②高敞宏丽的长窗必须安装在主屋和厅堂正面,每扇窗上都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形成阴阳起伏的断面,图案风格机趣活泼,柔顺秀丽,花纹多为如意、花草等,一草一木都有比较深刻的含义。堂内有雍容华贵的陈设,主屋和厅堂相对的庭院里不是重峦叠嶂的精心置景,就是小池碧波的用心点缀,透过长窗,将室内外景致融为一体。
③半窗外须是曲径通幽的后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有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致相衬,否则便全然没了意境。半窗一般装在厢房和书斋,底部多为矮墙,窗形细致精巧,紧靠窗外一定种植着芭蕉、绿竹或梅花等植物。读书读闷了,可以推开窗户,尽情欣赏触手可得的绿意,感受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美妙。
④如果说半窗给人更多亲近更多惬意,那么花漏窗给人的感觉便是格外的幽雅含蓄。去苏州除了可以饱览园林秀色,还能过足看花漏窗的眼瘾——沧浪亭的花漏窗从主厅明道堂向西至翠玲珑之间,有个天井和曲廊构成的幽僻过渡空间,曲廊西北两面开有四个造型优美的花漏窗,依次为桃窗、榴窗、荷花窗、蕉棠窗,图案轻灵毓秀,柔和飘逸,充满动感。如果什么也不做,依在窗前感受窗外竹影婆娑,流光明灭滴翠,花香呼之欲出,小廊曲折,绿意透窗,那样的意境让人该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啊!那年春天我在苏州园林一处僻静的庭院歇脚,特意在廊角一处花漏窗前坐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声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清晰地飘过来,这是《牡丹亭•游园》里的经典唱词。那夜一动不动地听完了整曲《游园》,我目光自始至终都透过一扇古典的花漏窗,不远处,那水中月、雾中花般的水阁,美得刻骨,美得朦胧。
⑤古窗是一幅悠长隽永的古画,如今的窗少了许多精雅与遐想。然而无论怎样的窗,依然神奇地连接着两个世界——关上窗,营造出一个完全自由的天地,笑骂喜怒,皆由自己;打开窗,人便与外界有了联系,清风明月,葱茏明朗。东坡有诗云:“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若把“篱”字换成“窗”字,一样得体,幽幽一扇窗,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境的大天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删改)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德国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1911年 |
B.1912年 |
C.1915年 |
D.1917年 |
A.实现了革命目标 | B.改变了社会性质 |
C.推翻了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帝制 |
根据短文理解,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空。
Tom with his family 1 near the sea. Their house is not very high, but it is beautiful. There 2 big trees and a small garden in front 3 their house. They plant flowers in the garden. Some of the flowers are red, some are white 4 some are blue. Tom and his family love 5 garden very much.
6 Tom and his sister go to school 7 bus. The bus is comfortable. There are air conditioners in the bus. And it is a double-decker bus. After school, they sometimes help their mum 8 some shopping at the shopping centre, and sometimes help their dad in the garden. At weekends, they often take some photos by the sea. 9 summer, they often go swimming 10 their parents.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A.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D.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①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④“八一”南昌起义
⑤秋收起义
⑥井冈山会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⑤⑥
A. 黄埔军校的建立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北平和谈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4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