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中的哪一条规定?
(2)材料二中的建筑毁于哪两个侵略者之手?该事件所涉及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中的哪一条规定?
(2)材料二中的建筑毁于哪两个侵略者之手?该事件所涉及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摘自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
(1)材料一的“考察心得”中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何种不足?针对这种不足,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的“辛亥”年发生了哪两次影响巨大的武装起义?材料二中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谁?为“巩固中华民国”,他颁布了哪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材料一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摘自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
(1)材料一的“考察心得”中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何种不足?针对这种不足,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的“辛亥”年发生了哪两次影响巨大的武装起义?材料二中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谁?为“巩固中华民国”,他颁布了哪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25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要求对上街的学生“依法逮办,以遏乱萌”,但学生不为所动,依然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据当时的学生领袖匡互生回忆,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是极力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材料二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三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次运动?在上述阶段,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分别是什么?这一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党的奋斗目标”在哪次会上确立?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纲领”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这一纲领制定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推动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一 1919年5月25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要求对上街的学生“依法逮办,以遏乱萌”,但学生不为所动,依然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据当时的学生领袖匡互生回忆,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是极力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材料二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三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次运动?在上述阶段,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分别是什么?这一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党的奋斗目标”在哪次会上确立?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纲领”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这一纲领制定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推动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6题)
5.
在一次校内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关键词:“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参赛选手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判断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洪秀全 | B.李秀成 | C.杨秀清 | D.石达开 |
7.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8.
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 B.《望厦条约》 |
C.《黄埔条约》 | D.《天津条约》 |
10.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于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
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
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
11.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这份纲领性文件是( )
A.《临时约法》 | B.《资政新篇》 |
C.《北京条约》 | D.《明定国是诏》 |
12.
《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A.开设工厂 |
B.割占土地 |
C.增辟通商口岸 |
D.获得赔款 |
13.
“中国人口约为4 亿5 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 亿5 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5.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新文化运动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
18.
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次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①《中外纪闻》
②《新青年》
③北京大学
④《每周评论》
①《中外纪闻》
②《新青年》
③北京大学
④《每周评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22.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
24.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5.
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这些幻想的爱国者曾发动了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洋务运动 |
26.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军阀的割据混战 |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
D.孙中山继续革命 |
27.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
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立了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作为党公开从事工人运动的总机关。这一机构是
A.中华全国工人组织部 | B.中国工人劳动委员会 |
C.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 D.中华工人劳动书记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