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1840年至1901年的六十余年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欺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材料二: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的哪次惨痛遭遇?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材料四: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4)材料四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中所说的地方是北京的哪个地方?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材料二: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的哪次惨痛遭遇?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同日本的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四: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4)材料四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中所说的地方是北京的哪个地方?
2.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而对西方列强的人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思想解放)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何地位?
(新的征程)
材料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综合材料五和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孙中山为什么说“革命尚未成功”?(思想解放)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何地位?
(新的征程)
材料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综合材料五和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7题)
3.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 B.决定成立同盟会 |
C.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 D.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4.
20世纪初期,一位历史人物因为创办《青年杂志》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该历史人物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代表 | B.发表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C.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 D.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 |
6.
如图是新编《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应是
第一单元 ?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近代化的探索 |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7.
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下面是八年级2班4位同学对如图漫画及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李晓霞: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B.王磊:领导者是孙中山 |
C.刘明星: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张立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8.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孙中山《讨袁檄文》中的一段话,针对的是袁世凯的哪一行为?
A.出卖维新派 | B.刺杀宋教仁 | C.镇压“二次革命” | D.复辟帝制 |
9.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其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C.红色政权的创建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0.
如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中


A.商人罢市推动了斗争深入发展 |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
C.各阶层人民联合斗争成果显著 | D.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
11.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揭示出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
B.清政府加强了反帝斗争 |
C.山东、直隶下层百姓生活困难,进行反清活动 |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
12.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 |
B.变法图强 |
C.三民主义 |
D.民主科学 |
13.
一部以打击跨国贩毒集团为主题的电视剧《破冰行动》正在热播,它体现了当今缉毒警察不畏艰难险阻,坚决打击毒贩的牺牲精神。早在180年前,虎门也上演了一场“破冰行动”,这一行动的主角是
A.林则徐 |
B.关天培 |
C.邓世昌 |
D.陈化成 |
14.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A.同盟会成立 |
B.武昌起义成功 |
C.中华民国建立 |
D.新文化运动开始 |
15.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创办近代工业 | 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
C.矢志为变法献身 | D.兴办大生纱厂 |
16.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
17.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A.废除科举制 |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C.创办福州船政局 |
D.颁布剪辫法令 |
19.
1894年12月20日,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了两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一篇爆炸性的新闻报道,标题是《旅顺大屠杀》。新闻报道的“旅顺大屠杀”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21.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24.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辛亥革命 | B.护国运动 |
C.北伐战争 | D.二次革命 |
26.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7.
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