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
(2)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3)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在哪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4)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什么?
(5)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体现在哪方面?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
(2)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3)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在哪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4)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什么?
(5)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体现在哪方面?
2.
中国近代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国耻。
(1)《南京条约》中,中国哪一领土被割让?该条约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通过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同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1899年,美国提出的什么侵华政策加剧了中国的国耻?
(3)如图片诉的罪行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中?罪魁祸首是谁?

(4)旅顺大屠杀(见如图)的制造者是谁?这一屠杀发生在哪一战争期间?

(5)赔款最多的是哪一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
(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南京条约》中,中国哪一领土被割让?该条约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通过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同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1899年,美国提出的什么侵华政策加剧了中国的国耻?
(3)如图片诉的罪行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中?罪魁祸首是谁?

(4)旅顺大屠杀(见如图)的制造者是谁?这一屠杀发生在哪一战争期间?

(5)赔款最多的是哪一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
(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综合题- (共2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1)材料一的内容来自于哪一条约的签订?你能说出该条约的性质吗?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三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你知道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1)材料一的内容来自于哪一条约的签订?你能说出该条约的性质吗?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三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你知道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4.
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4)以上材料都反映近代中国的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界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4)以上材料都反映近代中国的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判断题- (共1题)
5.
阅读下表后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机读卡上涂“A”;违背了上述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机读卡上涂“B”;上述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机读卡上涂“C”。
(1).两次运动皆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兴。 ( )
(2).二次革命早于护国运动发生。 ( )
(3).两次运动都爆发于西南地区。 ( )
(4).孙中山在两次运动中都发出了反对袁世凯的号召。( )
(5).二次革命遭到失败,而护国运动取得一定的胜利。( )
| 主要原因 | 兴起时间及地区 | 结果 |
二次革命 | 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 | 1913 江西 | 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
护国运动 |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 1915 云南 |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机读卡上涂“A”;违背了上述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机读卡上涂“B”;上述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机读卡上涂“C”。
(1).两次运动皆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兴。 ( )
(2).二次革命早于护国运动发生。 ( )
(3).两次运动都爆发于西南地区。 ( )
(4).孙中山在两次运动中都发出了反对袁世凯的号召。( )
(5).二次革命遭到失败,而护国运动取得一定的胜利。( )
4.选择题- (共16题)
7.
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规定了人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③宣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①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规定了人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③宣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9.
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第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下列组合中,因果关系错误的一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
C.甲午中日战争一一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14.
中日《马关条约》是自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A.开埠通商 | B.索取赔款 | C.割占土地 | D.开设工厂 |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16.
如果请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该设计的场景是( )
A.许多外国公使在散步 | B.大量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
C.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 D.有外国军队在军事操练 |
17.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 B.百日维新﹣﹣挽救了民族危亡 |
C.《定国是诏》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 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18.
袁世凯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最后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这说明了
A.封建北洋军阀垮台 |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最适合中国 |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
5.填空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6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