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1.
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把一框砖先竖直向上提升40m,然后沿半径为30m的圆弧水平转过60°,此过程中砖块的路程和位移大小为( )
A.路程大于70m,位移为50m |
B.路程和位移都大于50m |
C.路程为70m,位移为50m |
D.路程和位移都是70m |
3.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x-t图像如图所示(乙的图线为抛物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
B.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
C.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
D.t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
4.
斜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沿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正沿斜面向上运动,某时刻撤去拉力F,那么物体在撤去拉力后的瞬间与撤去拉力前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地面的压力一定不变 |
B.斜面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增大 |
C.斜面对地面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 |
D.斜面对地面的静摩擦力一定减小 |
5.
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
B.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
C.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
D.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
6.
如图所示,在教室里某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研究超重与失重.她由稳定的站姿变化到稳定的蹲姿称为“下蹲”过程;由稳定的蹲姿变化到稳定的站姿称为“起立”过程.关于她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起立”过程,才能出现失重的现象 |
B.只有“下蹲”过程,才能出现超重的现象 |
C.“下蹲”的过程,先出现超重现象后出现失重现象 |
D.“起立”、“下蹲”的过程,都能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
7.
下列有关力学单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力学的分析计算中,只能采用国际制单位,不能采用其他单位 |
B.力学单位制中,选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力、时间、质量 |
C.力学单位制中,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千克、厘米、秒 |
D.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可以用基本单位来表示 |
8.
如图所示,将一篮球从地面上方B点斜向上抛出,刚好垂直击中篮板上A点,不计空气阻力,若抛射点B向篮板方向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仍使抛出的篮球垂直击中A点,则可行的是


A.增大抛射速度![]() |
B.增大抛射角θ,同时减小抛出速度![]() |
C.减小抛射速度![]() |
D.增大抛射角θ,同时增大抛出速度![]() |
9.
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Hz和5.44×1014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
A.波长 | B.频率 | C.能量 | D.动量 |
2.解答题- (共3题)
10.
如图所示,AB是倾角为θ=37°的粗糙直轨道,BCD是光滑的圆弧轨道,AB恰好在B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1m,一个质量为m=0.5kg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P点与圆弧的圆心O等高,物体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求: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释放点P' 距B点的距离至少多大?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释放点P' 距B点的距离至少多大?

11.
固定的倾角为370的光滑斜面,长度为L=1m,斜面顶端放置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体,质量为1 kg,如图所示,当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较小时,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到达斜面底端时撤去水平恒力,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忽略物体转弯时的能量损失)。研究发现当不施加外力时,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3m。已知g=10m/s2,sin370=0.6,cos370=0.8,求:
(1)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2)当F=4N时,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3)画出S与F之间的关系图(要求标明相关数据,但不需要说明作图依据)。

(1)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F=4N时,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3)画出S与F之间的关系图(要求标明相关数据,但不需要说明作图依据)。


12.
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
核俘获一个运动方向垂直于磁场速度大小为7.7×104m/s的中子,若发生核反应后只产生了两个新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为氦核(
).反应前后各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核与另一种未知新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40:3.则:
(1)写出此核反应的方程式; (2)求产生的未知新粒子的速度.




(1)写出此核反应的方程式; (2)求产生的未知新粒子的速度.

3.实验题- (共3题)
13.
学习了传感器之后,在“研究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中时,甲、乙两实验小组引进“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分别用如图(a)、(b)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重物通过细线跨过滑轮拉相同质量小车,位移传感器(B)随小车一起沿水平轨道运动,位移传感器(A)固定在轨道一端.甲组实验中把重物的重力作为拉力F,乙组直接用力传感器测得拉力F,改变重物的重力重复实验多次,记录多组数据,并画出a-F图像。

(1)甲组实验把重物的重力作为拉力F的条件: 。(重物质量为M,小车与传感器质量为m)
(2)图(c)中符合甲组同学做出的实验图像的是 ;符合乙组同学做出的实验图像的是 。(选填 ①、②、③)

(1)甲组实验把重物的重力作为拉力F的条件: 。(重物质量为M,小车与传感器质量为m)
(2)图(c)中符合甲组同学做出的实验图像的是 ;符合乙组同学做出的实验图像的是 。(选填 ①、②、③)
14.
(1)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则钢球直径为_________mm。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所示,并将测得的各计数点间距离标在图上,A点是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或“BC”或“CD”或“DE” ).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后mAv+mBv=_________kg·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所示,并将测得的各计数点间距离标在图上,A点是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或“BC”或“CD”或“DE” ).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后mAv+mBv=_________kg·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5.
在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图乙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其中一段,纸带上的小黑点是计数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1 )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___(填“左端”或“右端” )与木块连接。
(2)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B点时木块的速度vA、vB,其中vA=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如图所示是另一小组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1 )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___(填“左端”或“右端” )与木块连接。
(2)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B点时木块的速度vA、vB,其中vA=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如图所示是另一小组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实验中需要平衡阻力 |
B.释放小车后开启打点计时器 |
C.需要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数值 |
D.每次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