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物质X2CO3的饱和溶液V mL,密度为ρg/cm3,X+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溶质的相对分子量为M,溶质的溶解度为s g.则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2.单选题- (共2题)
4.
如图所示,甲是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动图象,乙是在x=6 m处的质点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的振动图象,a、b是介质中两个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 |
B.这列波的波速是2 m/s |
C.a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 |
D.a、b两质点的振幅都是10 cm |
5.
两带电荷量分别为q1(q1>0)和q2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相距为l,两电荷连线上电场强度E与x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2>0且q1=q2 | B.q2<0且q1=|q2| |
C.q2>0且q1>q2 | D.q2<0且q1<|q2| |
3.多选题- (共3题)
6.
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bc是固定在小车上的水平横杆,物块M穿在杆上,M通过线悬吊着小物体m,m在小车的水平底板上,小车未动时,细线恰好在竖直方向上,现使车向右运动,全过程中M始终未相对杆bc移动,M、m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已知a1∶a2∶a3∶a4=1∶2∶4∶8,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依次为Ff1、Ff2、Ff3、Ff4,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Ff1∶Ff2=1∶2 | B.Ff2∶Ff3=1∶2 | C.Ff3∶Ff4=1∶2 | D.tan α=2tan θ |
7.
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n1=l100匝,副线圈匝数n2=220匝,交流电源的电压
(V),电阻R=44
,电压表、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则




A.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
B.电流表Al的示数为0.2A |
C.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D.电压表的示数为44V |
8.
如图所示,边长为
、不可形变的正方形导线框内有半径为
的圆形磁场区域,其磁感应强度
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为
(常量
).回路中滑动变阻器
的最大阻值为
,滑动片
位于滑动变阻器中央,定值电阻
、
闭合开关
,电压表的示数为
,不考虑虚线
右侧导体的感应电动势,则( )
















A.![]() ![]() |
B.电容器的![]() |
C.滑动变阻器![]() ![]() |
D.正方形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
4.解答题- (共1题)
9.
(11分)2012年我们中国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舰载机的起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舰载机的起飞进行了模拟设计。如图,舰载机总质量为m,发动机额定功率为P,在水平轨道运行阶段所受阻力恒为f。舰载机在A处以额定功率启动,同时开启电磁弹射系统,它能额外给舰载机提供水平向右、大小为F的恒定推力。经历时间t1,舰载机运行至B处,速度达到v1,电磁弹射系统关闭。舰载机继续以额定功率加速运行至C处,经历的时间为t2,速度达到v2。此后,舰载机进入倾斜曲面轨道,在D处离开航母起飞。请根据以上信息求解下列问题。

(1)电磁弹射系统关闭的瞬间,舰载机的加速度。
(2)水平轨道AC的长度。
(3)若不启用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在A处以额定功率启动,经历时间t到达C处,假设速度大小仍为v2,则舰载机的质量应比启用电磁弹射系统时减少多少?(该问AC间距离用x表示。)

(1)电磁弹射系统关闭的瞬间,舰载机的加速度。
(2)水平轨道AC的长度。
(3)若不启用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在A处以额定功率启动,经历时间t到达C处,假设速度大小仍为v2,则舰载机的质量应比启用电磁弹射系统时减少多少?(该问AC间距离用x表示。)
5.实验题- (共1题)
10.
(1)(4分)①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复写纸、低压直流电源、天平、重物、纸带、导线、秒表、开关、夹子,还缺少的器材是 。
②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薄的金属圆片的直径,读出图中的示数,
该金属圆片的直径的测量值为 cm

(2)(8分)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ⅰ)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__________;
(ⅱ)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__________;
(ⅲ)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__________;
(ⅳ)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
②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薄的金属圆片的直径,读出图中的示数,
该金属圆片的直径的测量值为 cm

(2)(8分)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ⅰ)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__________;
(ⅱ)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__________;
(ⅲ)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__________;
(ⅳ)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单选题:(2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