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
B.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
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童谣岁月长
唐 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
(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小题3】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传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选自“新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是为了说明非遗保护存在的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
D.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
4.材料作文- (共1题)
6月12日,高考结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11名高中毕业生,在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的带领下,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这是兰会云在课堂上许下的承诺。31岁的兰老师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驿站,绝非终点,他要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毕业记忆。对于此举,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校长忧心忡忡,认为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但不主张教师效仿;有同事认为,他这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虽然很佩服他的精神,但万一路上出点事,他这教书生涯肯定结束了;兰会云的大学同学甚至在群里调侃,下一则新闻标题很有可能是:80后老师带学生骑行,途中突发事故,造成多名学生受伤,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还留下个坏笑的表情。临行前,有孩子的爷爷气住了院,有孩子的妈妈不允许孩子参加,还有家长流泪开车送跟几公里┄┄
但也有很多网友评论:真正的教育就该走出去;孩子们有福了,有这样的好老师好朋友;兰老师带孩子们用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