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测评1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55078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马(yú)    暴(ɡǎo)    乎(jié)  没(yān)
B.要(sài)   形(qí) 老(dān)  须(yú)
C.骐(jì)    步(kuǐ) 泛(làn)  动(zhé)
D.经(chuán) 句(dòu) 马(nú) 土(āi)
2.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食埃土B.假舟楫者,非能
C.吾道也D.公将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 凉
[宋]徐 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 ①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 “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小题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炀帝于江都。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指挥。②挫衄(nǜ):挫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来,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代有新变,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学者及其著述不可计数。然而,具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文学传统,或者说如何转化性地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仍然是一道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
换句话说,在走向中国文艺复兴的征途上,中国既有的文学传统应该以何种方式或路径进入中国新文学话语体系?如果继续在理论上断定新旧不能融合,坚持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但历史和现实并不以我们流行的现代性崇拜为转移,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历史与现状,都昭示了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以各种方式介入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所以应该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的总结与思考之中。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但具体的微观探究毕竟是一个宏大的学术系统工程,所以在宏观上确立所谓创造性转化的新思路也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这就颇有点反客为主的味道了。这种理论路径其实是文化和文学上的激进主义表现,极端者会全盘性地反传统,落入全盘西化的陷阱。而就在这一正一反的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我们完全可以在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特定的条件,或以中化西,或以西化中,在具体实践中不拘格套、因缘际会、顺势而为,由此创造性地转化出一种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当代中国文学新形态。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理论窠臼,才算是寻找到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李遇春《中西会通、古今交融: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关系的学者及其著述不可计数,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互有转变。
B.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就是要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
C.历史和现实不以我们流行的现代性崇拜为转移,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始终被中国文学传统以各种方式介入。
D.应该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之中,故融通古今中外,抛弃成见,会获得新发现和新创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
B.文章在论述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实际存在的第三条融合路径。
C.作者对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的主张,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反客为主。
D.关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文章先谈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路径,最后亮出观点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
B.如果我们根据不同领域和特定条件,不拘格套、顺势而为,就能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学新形态。
C.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我们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D.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框架,才能找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路径。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作家李辉在“东方历史讲堂”重温八十年代时透露,1983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写信给曹禺:“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身为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非但不生气,还郑重地把信夹入大相册,在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访时念给他听。当时的青年作家张辛欣在《收获》上发文批判曹禺,惹了麻烦,毕业分配没着落,巴金介绍她到北京人艺当导演,曹禺也没拒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3题)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____。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也就是说,____,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____。经典著作思想深刻、内容博大,需要精读字、词、句,细读篇、章、节,方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近期曝光的几起传销案件中,多有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卷入其中。文化水平再高,社会阅历再丰富,也不能逃脱传销组织设置的陷阱。一些求职平台、中介对招聘信息缺乏严格审核,导致传销组织混入其中。大学生较单纯,不会察觉到“雷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加强对应届生招聘平台的监管,可以根除传销组织滋生的土壤。
①不是所有文化水平高、社会阅历丰富的人都会陷入传销组织设置的陷阱。
②____。
③____。
11.
(题文)某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图表的内容。(每条25字内)
态度
人数
比例
阅读外国名著的情况和比例
喜欢、比
较喜欢
229
81.8%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57.6%、
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42.4%
不喜欢
51
18.2%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8.8%、
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91.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