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对于美国不抱任何幻想,却仍然希望和美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出了希望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公函,这一公函也送交了美国驻北平领事馆,美国的反应却是室布继续承国民党政府,美国军方则对是否武力控制台湾的问题反复讨论,并在1950年初达成了出兵台湾的一致意见,只是等待一个借口,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在宣布出兵朝鲜的同时,公然声称“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威胁,***号召全国人民对美国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①新中国成立时,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合法政府,只承认国民党政府。
②***号召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准备与美国斗争。
③美国军事力量侵入台湾地区只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
④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威胁,新中国在***的带领下与美国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结果如何?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对于美国不抱任何幻想,却仍然希望和美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出了希望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公函,这一公函也送交了美国驻北平领事馆,美国的反应却是室布继续承国民党政府,美国军方则对是否武力控制台湾的问题反复讨论,并在1950年初达成了出兵台湾的一致意见,只是等待一个借口,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在宣布出兵朝鲜的同时,公然声称“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威胁,***号召全国人民对美国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摘编自徐焰《第一次较量》
(1)依据上述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横线上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上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上填”未涉及”。①新中国成立时,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合法政府,只承认国民党政府。
②***号召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准备与美国斗争。
③美国军事力量侵入台湾地区只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
④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威胁,新中国在***的带领下与美国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结果如何?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2.
70年的峥嵘岁月,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淀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他们的探讨活动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政权)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取得成就)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继续探索)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单位:%)
(3)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的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探索失误)
材料五: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以史鉴今)
(5)综合分析上述探究活动,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巩固政权)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从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农民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的变化,说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取得成就)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继续探索)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单位:%)
年份 | 所有制经济 | ||||
资本主义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私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国营经济 | |
| 6.9% | 1.5% | 0.7% | 1.5%71.8% | 19.1% |
| 0.1% | 53.4% | 7.3% | 53.4%7.0% | 32.2% |
(3)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的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探索失误)
材料五: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4)根据材料五,概括“大跃进”的特点。(以史鉴今)
(5)综合分析上述探究活动,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2.选择题- (共30题)
7.
穿越时空,你于1954年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你可能亲历的活动是( )
A.听取***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听取***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图中三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
B.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C.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
11.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B.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完成统一 |
C.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D.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
12.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列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1950年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1950年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14.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事
A.这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错误艰辛努力的结果 |
B.“文化大革命”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
D.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
16.
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
A. 焦裕禄 B. 袁隆平 C. 邱少云 D. 邓稼先
A. 焦裕禄 B. 袁隆平 C. 邱少云 D. 邓稼先
17.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的方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这种开创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A.建立人民公社 | B.实行赎买政策 | C.建立合作社 | D.实施公私合营 |
20.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1.
1959—1961年,我国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
B.“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 |
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
2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国有企业的改革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经济特区的设立 |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27.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需要和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画线处应该填
A. 美好生活不均衡
B. 幸福生活不平衡
C. 美好生活不充分
D. 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A. 美好生活不均衡
B. 幸福生活不平衡
C. 美好生活不充分
D. 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28.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29.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1.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