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请守、对杂烧之。”帝曰:“可。”对于这一史实,中国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书籍被烧线,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素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朱元璋重用读书人但又常怀戒心。一官员上书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生”与“僧”请音,是讥讽他僧人出身,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因此诛杀该官员。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史实”是历史上的什么事情?“帝”指谁?郭沫若先生认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怎样的文化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 基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请守、对杂烧之。”帝曰:“可。”对于这一史实,中国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书籍被烧线,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素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朱元璋重用读书人但又常怀戒心。一官员上书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生”与“僧”请音,是讥讽他僧人出身,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因此诛杀该官员。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史实”是历史上的什么事情?“帝”指谁?郭沫若先生认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怎样的文化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共同去探究。
步骤一:史实举例
(1)简要举出唐朝和清朝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步骤二:阅读探究
材料一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
(2)材料一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二奏折中外番“运来之货日少”是因为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步骤三:学史感悟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
步骤一:史实举例
(1)简要举出唐朝和清朝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步骤二:阅读探究
材料一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
(2)材料一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二奏折中外番“运来之货日少”是因为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步骤三:学史感悟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
2.选择题- (共11题)
8.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友好往来,出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其船队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D.榜葛剌区域和红海沿岸 |
10.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力的象征,是世界奇迹之一。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B.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
C.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
D.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 |
3.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