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而今安在哉?
⑦此天子气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①⑤⑦/②④/③⑧/⑥ | B.①④/③⑥/②⑤/⑦⑧ |
C.①⑤⑦/③⑥⑧/② /④ | D.①④⑦/③⑧/⑥ /② /⑤ |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谢家事夫婿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顷之未发,公子迟之 ⑧箕踞以骂 ⑨群臣怪之
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
B.①②⑧//⑤//③④⑥//⑦⑨ |
C.①②⑧//⑤//③⑦⑨//④⑥ |
D.①⑧//②⑤//④⑥//③⑦⑨ |
A.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
D.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
A.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C.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选自《荆轲刺秦王》)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埋怨,责怪 |
B.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夷:消灭 |
C.吾如淮阴 如:到,往 |
D.不矜其能 矜:矜持,慎重 |
A.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B.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C.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D.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
C.蒯通游说韩信叛乱,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形势危急。 |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