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 。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离家遥远,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喜爱莲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 。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离家遥远,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喜爱莲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2.诗歌鉴赏- (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愤慨到怜惜,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主要表现了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 |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永玉:这个老头很有趣
邓宗俊
烟斗和斜戴的贝雷帽,永远是黄永玉的标志。
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
黄永玉一生有很多种奇遇。
生于湘西的黄永玉,少年时代正逢抗日战争,在福建、江西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靠着自学的绘画和木刻,在战乱中求生存。那时半个中国的人几乎都在流亡路上,江湖潦倒、前途未知,倒是给一个少年人的奇遇拉开了序幕。
在泉州,他在一座寺庙游玩摘玉兰花时遇到他最尊敬的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江西,黄永玉遇到了画三毛的张乐平;在宣传队,蒋经国和蒋方良喊他的外号“蛮牛”;在杭州,他遇到了久仰的大师林风眠;在香港,他遇到了写杂文的知交聂绀弩。他在香港《大公报》用木刻记录新闻,在长城公司写电影剧本,拍过《小城之春》的费穆就趴在他的剧本底稿上死去,上面还留着咳出的血迹。上世纪50年代初他听了表叔沈从文和朋友的劝告,热血沸腾地回到北京,住在大雅宝胡同,邻居正好是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诸先生。文革中,造反学生的皮带抽在背上,他心里数着数,二百四十下,却也把它当奇遇一场。
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个人,他怎么可以穿过这样繁复的时空而保存有孩子般的心神!
黄老头捏着烟斗自己答:“有爱心,恐怕是要紧的。”
黄永玉很勤奋。
他的屋里常挂着几幅未画完的画。哪怕接受采访时,如果有调整拍摄器材、换磁带、打灯光的间隙,他都会跑去画几笔。
黄永玉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子好了,也不懒。我的画怎样我不管,反正我天天都在画。”
黄永玉现在只做两样事情。一是读书,没一天不读书;二是工作。一时高兴就画画,画完就悔,赶紧画第二幅填补后悔;不停地后悔,不停地画画。
性格方面,同为湘西人的黄永玉与其表叔沈从文截然不同。他说自己表叔的性格“像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而他年轻时,则是靠“拳头打天下”挺过来的。他的性格让不少人都畏他三分。
1948年,黄永玉的作品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赴上海展出。一对年轻的夫妇买下了黄永玉的部分作品,男的叫黄苗子,是国民党财政部的要人,女的叫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永玉一直没有收到稿费,他在好友王琦的陪同下,去南京郁风家上门“收账”,后来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2004年夏天,乡亲们对黄永玉说,沱江上游有人开了一家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一听,叉起腰:“怎么能这样呢?好,我带几个人去‘搞’他们一下。”居然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他说,爱护自然要像讲卫生一样自觉。
在对自己作品的经营上,黄永玉也很讲究原则。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驱逐出院!但他卖画所得款项都做了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
(摘自《三峡文学》,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黄永玉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的“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黄永玉:这个老头很有趣
邓宗俊
烟斗和斜戴的贝雷帽,永远是黄永玉的标志。
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
黄永玉一生有很多种奇遇。
生于湘西的黄永玉,少年时代正逢抗日战争,在福建、江西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靠着自学的绘画和木刻,在战乱中求生存。那时半个中国的人几乎都在流亡路上,江湖潦倒、前途未知,倒是给一个少年人的奇遇拉开了序幕。
在泉州,他在一座寺庙游玩摘玉兰花时遇到他最尊敬的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江西,黄永玉遇到了画三毛的张乐平;在宣传队,蒋经国和蒋方良喊他的外号“蛮牛”;在杭州,他遇到了久仰的大师林风眠;在香港,他遇到了写杂文的知交聂绀弩。他在香港《大公报》用木刻记录新闻,在长城公司写电影剧本,拍过《小城之春》的费穆就趴在他的剧本底稿上死去,上面还留着咳出的血迹。上世纪50年代初他听了表叔沈从文和朋友的劝告,热血沸腾地回到北京,住在大雅宝胡同,邻居正好是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诸先生。文革中,造反学生的皮带抽在背上,他心里数着数,二百四十下,却也把它当奇遇一场。
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个人,他怎么可以穿过这样繁复的时空而保存有孩子般的心神!
黄老头捏着烟斗自己答:“有爱心,恐怕是要紧的。”
黄永玉很勤奋。
他的屋里常挂着几幅未画完的画。哪怕接受采访时,如果有调整拍摄器材、换磁带、打灯光的间隙,他都会跑去画几笔。
黄永玉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子好了,也不懒。我的画怎样我不管,反正我天天都在画。”
黄永玉现在只做两样事情。一是读书,没一天不读书;二是工作。一时高兴就画画,画完就悔,赶紧画第二幅填补后悔;不停地后悔,不停地画画。
性格方面,同为湘西人的黄永玉与其表叔沈从文截然不同。他说自己表叔的性格“像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而他年轻时,则是靠“拳头打天下”挺过来的。他的性格让不少人都畏他三分。
1948年,黄永玉的作品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赴上海展出。一对年轻的夫妇买下了黄永玉的部分作品,男的叫黄苗子,是国民党财政部的要人,女的叫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永玉一直没有收到稿费,他在好友王琦的陪同下,去南京郁风家上门“收账”,后来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2004年夏天,乡亲们对黄永玉说,沱江上游有人开了一家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一听,叉起腰:“怎么能这样呢?好,我带几个人去‘搞’他们一下。”居然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他说,爱护自然要像讲卫生一样自觉。
在对自己作品的经营上,黄永玉也很讲究原则。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驱逐出院!但他卖画所得款项都做了修缮凤凰县内风景名胜、亭阁楼台之用。
(摘自《三峡文学》,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意思是说黄永玉人生丰富多彩,是一个有趣的老头,用任何一个身价来为他定位都显得不合适。 |
B.黄永玉遇到过李叔同、张乐平、林风眠等各种身份的人,说明黄永玉是个喜好结交朋友、经历丰富的人。 |
C.文革中,造反学生用皮带抽打黄永玉,他却在心里数抽打的次数,说明黄永玉懂得隐忍和自我安慰。 |
D.沱江上游有人开化工厂污染了水,黄永玉去把人家的办公室给砸了,这说明黄永玉处理问题不讲策略,只会蛮干。 |
【小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身处的逆境多了,奇遇也如平常”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黄永玉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的“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