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省建陵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44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5题)

1.如图所示,木块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请画出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木块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请画出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木块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请画出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4.已知在 Δ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m=(2cosC,acosB+bcosA)n=(c,1) ,且 mn .

(Ⅰ)求角 C

(Ⅱ)若 c=3 ,求 ΔABC 周长的最大值.

5.已知在 Δ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m=(2cosC,acosB+bcosA)n=(c,1) ,且 mn .

(Ⅰ)求角 C

(Ⅱ)若 c=3 ,求 ΔABC 周长的最大值.

2.句子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选自韩愈《读荀子》)
【小题2】简答题。(4分)
(1)上文中“火于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扬雄是汉代大儒,他的字是    。(2分)
(2)请概述上文中作者对孟子的评价。(2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乏善可陈,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一知半解的“观察”与牵强附会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源远流长,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并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当然不是说认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关键在于许多流行版本的特殊论,往往基于某种虚假的本质主义文明论,杜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同质透明的“中华性”。实际上,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因素,以及多种外来的价值与理念,都“共时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实践的地平线,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的构成性部分。
认识中国的特殊性,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与后果,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而历史的制约与影响从来是复杂和开放的,特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具有内部的多重性,经典文本的义理、现实政治中的原则和民间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迁。因此,每当遇到“特殊论”的时候,我们也许要抛开那些陈词滥调,认真地一问:“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选自刘擎《中国有多特殊》,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的共同点。(5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中的“事后之明”指什么?与之相对应可称 “事前之论”的在文中是指什么?请联系语段简要说明。(4分)


【小题3】作者对认识中国特殊性的看法是什么?(6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
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敬业。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
诚与恕是一体两面。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1927年,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被关了六天六夜。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拥护张菊生!”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
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位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体鳞伤,右腿残废。张元济获悉此事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
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
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
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张元济功不可没。
B.张元济待人讲恕道,有意见说意见,如开诚布公地与上司就诸多方面的分歧交换看法。
C.张元济虽然认为自己在地位、眼界、学识等方面都有优越性,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倨傲。
D.张元济主编《四部丛刊》等未谋己利,所以商务印书馆能团结那么多文化人。
E. 本文撷取张元济的若干人生片段,表现了他敬业、诚恳、仁恕和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小题2】作者为何要选择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的纠纷来详细介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诚与恕是一体两面”,而作者为了表现张元济的“恕”,写出了哪些典型事件?请概括作答。(6分)
【小题4】张元济作为一个领导,其“敬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