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上海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相约乘船沿长江从上海到重庆,感受长江的自然魅力,分析东、西经济发展差异,了解规划中的沪渝沿江铁路。下面是他们收集的相关材料。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沪渝沿江铁路,起自上海,经南京、武汉至重庆和成都,横跨我国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七个省市,全长2 116千米。
材料二:2008年我国部分省市经济数据统计表。
(1)沪渝沿江铁路经过的省市中,属于东、中、西经济带的各有几个?( )
A.2,3,2 B.1,3,3
C.3,2,2 D.2,2,3
(2)结合材料二,说明沿江铁路沿线的东、中、西经济差异及原因。
(3)(多选)长江流域内部差异明显,下列关于其区域合作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B.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
C.能够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D.能够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一:沪渝沿江铁路,起自上海,经南京、武汉至重庆和成都,横跨我国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七个省市,全长2 116千米。
材料二:2008年我国部分省市经济数据统计表。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GDP (亿元) | 13 698 | 30 024 | 8 116 | 5 293 | 10 600 | 11 025 | 5 098 |
人均 GDP(元) | 95 049 | 36 241 | 11 780 | 12 504 | 15 104 | 11 008 | 16 014 |
A.2,3,2 B.1,3,3
C.3,2,2 D.2,2,3
(2)结合材料二,说明沿江铁路沿线的东、中、西经济差异及原因。
| 西部 | 中部 | 东部 |
经济差异 | | 较发达 | |
原因分析 | | | |
A.能够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B.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
C.能够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D.能够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2.单选题- (共4题)
2.
读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航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②处河西走廊的正确叙述是
①位于祁连山地的北面,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在黄河以西而得名
②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农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
③交通地位重要
④有西北重要的石油产地玉门油田
【小题2】③处盛产长绒棉的自然条件是

【小题1】关于②处河西走廊的正确叙述是
①位于祁连山地的北面,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在黄河以西而得名
②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农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
③交通地位重要
④有西北重要的石油产地玉门油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云量多,光照强,气温日差较大 |
B.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日照充足 |
C.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 |
D.日照强,水分充足,土壤适宜 |
3.
读山西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小题2】该省的主导工业是 ( )。

【小题1】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 |
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
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
A.机械制造 | B.有色冶金 |
C.能源工业 | D.轻纺工业 |
4.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气象资料表。据此完成各题。
【小题1】由表中信息可知,此地可能位于( )。
【小题2】由上题可知,该地( )。
气候要素 | 具体内容 | 优势 |
光照 | 在1 400~2 300小时 | 光合作用强 |
热量 | 年均气温14.5~22 ℃, 生长期长 | 一年两至三熟 |
水分 | 年降水量在1 000~2 000 mm, 且地表水丰富 |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
【小题1】由表中信息可知,此地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 B.两广丘陵 |
C.四川盆地 | D.华北平原 |
A.低山丘陵广布,宜发展苹果、柑橘等经济果林 |
B.鱼塘—台田模式是最佳的农业发展模式 |
C.大力发展水电,可解决能源不足现状 |
D.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