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实现这一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实现这一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最近,很多国内旅行对参加港澳游的顾客作出规定,专门针对老人(60岁以上)、小孩(18岁以下)、老师及新闻媒体人员在原价基础上加收每人300元。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对老人、孩子、教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港澳游收取高价的做法,已成为旅游业的“惯例”,理由是以上四类人员“购买力较低”。请针对以上现象请回答下列小题。
这种“将游客划分等级,按不同标准收费”的做法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①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 的诗句。( )
A.王维 | B.韩愈 | C.杜牧 | D.李贺 |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游媚笔泉记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①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然。十余里, 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崭横:山势高峻绵长。 ②巂(xī):杜鹃鸟。【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1)连山殆数百里( )(2)时有鸣巂( )(3)山风卒起( )(4)游者悚焉(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县治而迤平 /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B.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C.是日,姜坞先生与往 /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
D.使鼐为之记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1)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2)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小题4】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孙文《上李鸿章书》(节选)
【小题1】节选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小题2】对文章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天赋气质。 |
B.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气质发挥力量。 |
C.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赋气质。 |
D.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向着最接近于自己天赋气质的方向去努力。 |
。
【小题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才志”还是“才智”?请简述理由。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西方的“鼓励之方”。
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2012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在2012年新年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 ,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
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
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落到地球,它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原子弹,恐龙可能就因此彻底灭绝。有人说,谁知道哪一天这样的景象又会重现?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真空坍缩”,认为某种状态下世界瞬间就会完全消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35亿年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新的忧患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是理解宇宙和生命,越能体会到世界是何等复杂和不可控。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末日幻想,本身就是技术的衍生品。比如现在纳米研究非常火热,上世纪有一位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科学家认为,将来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微型机器人,它能轻易地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这种小到无形的纳米机器人,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至于生物工程的其他争论:流行病毒、基因操控,是否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在信息畅通、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的文明阶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当科学介入了哲学思考,哲学和宗教还有安慰人的余地,但是科学却“很真相很犀利”。于是,科学一方面向我们除魅辟谣,让我们知道雷电不是神仙做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
⑥颜丹韵:“2012预言”也许只是创作噱头,但是全球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集体担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态度,正在产生某些积极的转变?
⑦严锋:现代人对世界的危险感,远比古人敏锐。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时刻面临着生活的创伤感、失控感。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觉得时刻处于一种快崩溃的状态,失望大于希望,这种现代性的 “崩溃感”激发了人们对 “末日”作品的共鸣。年轻一代对生活的不确定、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 “末世感”。进一步说,灾难意识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之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古代 “杞人”的价值或许一直被低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 “末日恐惧”一直被回避、被压抑。西方文明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探讨死亡,由此体验生命、开拓生命的起源。
⑧“末日热”一种是物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是现代人焦躁不安的投射。固然,末日想象的文化作品看多了,大众的兴趣有点“少年强说愁滋味”。但是把事情想得很可怕,也是生物的一种自我激活、自我反省。探讨末日,是为了抓住当下,激活生命的本能和警觉,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A.人类文明是否真的会毁于一旦? | B.“世界末日”是否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
C.地球是否会有毁灭的一天? | D.地球是否真的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
【小题3】文章第五段认为“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理由是 。
【小题4】文章第六段记者发问的目的是( )
A.意在强调2012年的末日预言纯属虚构,人们无需担心。 |
B.意在指出人们对末世的担忧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
C.意在探寻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存有末世忧虑这一现象中的积极因素。 |
D.意在询问采访对象对如何排解当今人们的末世忧虑有哪些积极的建议。 |
【小题6】文艺作品中对“末日”假设了多种可能,有自然的灾难,外星生物的入侵,还有高科技战争引发的毁灭等……试举一例,对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的观点进行阐释。
5.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