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219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6

1.句子默写(共1题)

1.
(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___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6)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________________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8)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礼记》)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纸 鸢

袁 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崚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小题1】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___________。
【小题2】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的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小题3】《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小题3】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监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权不归有司也。监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脱有寇城   (__________)    (2)权不归有司也  (__________)
(3)郾已得其人 (__________)    (4)事流永州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待宾友 请息交绝游
B.无逾月积 秦师轻无礼
C.出袖中书搢笏    留沛公与饮
D.杜牧所赋阿房宫  遣武以中郎将使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尔,宜以赋见还。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小题4】“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陵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小题5】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机器人

①11月10日,由腾讯组织的WE大会在深圳拉开,前后有四幕十三场讲演,其中第二场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的“人类与机器人共建未来社会”。徐院士不仅介绍了究竟何为机器人,还带来了一系列他们已经研制成功的机器人的动画视频,的确十分有趣。

②坐在台下聆听的我,虽然看到了一幕又一幕的徐院士口中“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三要素俱全的机器人演示,但我始终无法抹去这样一个意念:在未来,恐怕机器人不是我们制造的那种人造仿生体,也许,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

③知名英剧《黑镜》的第一季第三集之“你的全部历史”其实已经隐隐约约地预示了这个未来。在这部黑色短剧中,人们在脑后植入一个芯片,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永久保存起来,以供自己事后随时查阅。黑镜前后两季,做的都是对高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事。在这一集中,它的矛头指向的其实就是:可植入设备。

④人类其实一直是靠外部设备生活的,比如衣服就是一种外部设备。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长,也就是因为人类会发明并使用工具——工具就是一种外部设备。数字化时代开启以来,前后已经事实上出现了三种设备:台式设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前两种风靡全世界,后一种正在有这个趋势风靡全世界。这三种设备有如下这条路径:它们在物理距离上离我们越来越近,它们希望牢牢地和我们在一起,走到哪里都能带到哪里。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就是我们——事实上,今天一个智能手机里的所有正在产生的和曾经产生过的数据,的确可以多维度地代表我们自己。

⑤但这三种设备,无论物理距离离我们多近,都还毕竟:1、有距离的;2、我们可以随时把它们拿掉。设备会不会出现“负距离”,也就是存在于我们的体内?这被我称为“可植入设备”,一旦这种设备大规模出现(零星的,其实已经有了,比如说人工心脏),我们何尝不是半个机器人?

⑥在我看来,有两大类“可植入设备”。其一是植入我们脑壳中的芯片,就像黑镜那一集里所描绘的那样。其二是智能义肢或功能更为强大的义肢,比如说,你的手掌本身就是一个电话,手心在需要的时候会出现九宫格(翻拍科幻片Recall里有这个设计);再比如说,你的双腿可以用时速达到60码的速度行进。当然,这些都是义肢,你需要把你现在的手和腿给砍了换上“智能义肢”才能做到。

⑦这一幕听上去有些恐怖,有些人会声称这还是人吗,并由此表示拒绝。但我却(不知道是乐观还是悲观地)以为,高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抉择的。正相反的是,很多人使用高科技,其实是被裹胁而去的——他人都在用。

⑧当你发现你身边的人由于大脑里的芯片真正能做到过目不忘时,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以60码的速度飞速前行时,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对着手就可以和别人视频通话时,你会屈服的。即便你不屈服,你会让你的孩子屈服的。因为未来的高考,都是建立在能完美记忆一万本书所容纳的知识这个基础上的,你的孩子没有芯片,那就是被淘汰的命。

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星球的顶级生物,,大脑植入芯片,就是升级中的一种。

⑩这个未来,我承认,也许还很遥远。不过考虑到百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恐怕也不是遥远到极其遥远的事。这究竟是人类之福,还是人类之哀?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这些设备也好芯片也好,都在无时不刻地产生数据,并经由没有死角的网络,向中央服务器同步,经由大数据运算,构建出一个我们自我感觉很美妙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就是机器人。

【小题1】题目“未来机器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文,分析导致“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的两方面原因。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对未来设想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徐扬生院士展示的动画视频。
B.电视剧中脑后植入芯片情节。
C.高科技时代出现的各种设备。
D.科幻片里手掌电话设计创意。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其它什么都是可以替代的
②而只是因为它拥有一般动物所无法拥有的大脑
③而大脑不被替代不等于它不可以被升级
④所以只要大脑不被替代
⑤不是因为它的任何一个肢体很强大
A.②⑤③④①B.②④①③⑤
C.⑤②④①③D.②④①⑤③
【小题5】概括第⑧段所要阐明的观点。
【小题6】文章第⑦、⑩两段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访叶圣翁

黄裳②

①几个月前,我将一本原刻的《拙政园诗余》寄给俞平伯先生,请他在书前写几个字。俞平老生长姑苏,也就是女词人徐灿的故乡。不久,他就在我寄去的旧绿格子纸上写了跋文。平老近来作书,多用退笔写大字,这篇跋却是小行楷,丰神绝妙,还是三十多年前《遥夜归思引》那种风格,真使我欢喜、感谢。后来我又忽发奇想,叶圣翁也是苏州人,何不顺便也请他就近写几个字呢?就请平老转请,自己也写了信去。很快,圣老的回信来了。他告诉我,跋已写好,不过寄去的旧格纸行距太狭,先后写坏了两纸,还附来了写错的一纸,“藉见我确已不能作小字”。

②这使我非常惶恐。我事行竟未考虑他们两位都已是八旬开外的老人,圣老的眼睛又不好,只是随手寄了旧格子纸去请他们写字,不但失礼,简直是不可原谅的。想想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少不更事”的鲁莽脾气,心里有说不出的不安。圣老寄来的跋文是用钢笔写在道林纸上的,但写得非常认真,他要我自己缮录一过,现在就把那大略转录在这里:“久不得黄裳兄音问,去夏始获来书,喜甚。……拙政园者,余自幼常涉,三十年来每到苏亦必一往。前夏割除胆结石,体气颇衰,未识能再访否。又年来目力大不济,览书报眼镜、放大镜并用,犹复辨认难真。忽发奇想,安得书报大字精雕如此集者耶。一九八零年五月一日叶圣陶于晴窗下题。”

③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所以这次到京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到东四八条去访候老人,想当面为自己的失礼谢罪。八条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在东四下了电车,找到巷口,走了好半日才在巷底找到叶宅,这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院子不大,杂植了一些花木,显得异常安静。等了一会,不见有人走动,只得自动走进北房里去。北房一溜三间,右手的一间里临窗放着一只写字台,上面堆满了书报,我想这大概就是圣老的工作室了。探头进去却也没有人,折到左面一间,在进门处的一只竹榻上,看见圣老正在支颐小睡。开始还不敢惊动,踌躇了一会,只好轻轻唤醒了老人。

④圣老醒来,端详了一下以后,立即从榻边站起来,让我在书案前坐下。他没有责怪我的失礼,只是说,坐在榻上休息,不知怎么一来就睡着了。他从袋里摸出了助听器,左手托在胸前,相对端坐了,一面说,听觉不好,近来也离不开这个了。

⑤圣老安详地微笑着,须发全白了,特别是双眉,脸色红润而有光泽。

⑥我们现在就坐在他写“随笔”的晴窗下面。北京初夏的早晨是可爱的,窗外就是一株海棠,花时已过,现在是一丛浓绿。今年春天他和俞平老曾有过一张留影,就摄于这海棠花前。

⑦静坐相对,他告诉我病后的健康情况,和近来工作的种种。可以领会得出,老人身上无例外的也有着沉重的负担,许多报刊都希望能得到他的文章。对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的勤奋、认真、从容,也真是不可及。回忆自己读小学时第一次出手买书,就买的是《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书是早已失落了,但两书的封面图案,至今还分明留在记忆里。想想写了这些书的那枝笔至今还在有力地挥动,不能不产生一种幸福感,也不能不感到一种无言的鞭策。

⑧去年秋天,在南京遇见圣老的小孩至诚(说“小孩”也已是五十出头了),我曾向他仔细打听了圣老患病前后的种种。有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十年动乱之初,圣老自己并不曾受到怎样的冲击,可是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力,即使在安静的小院子里也照样会感到,也许比起出入现场的人还要来得更厉害。朋友一个个变成了“牛鬼蛇神”,再也没有了谈天的对手。一个人离群索居,积累了多少不能理解的问题要找朋友交换一下看法。他在小院子里再也关不住了,一天,就冲出去找老舍,而老舍恰恰就在那一天撒手离开了人间。从此,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了。

⑨圣老的为人,和他的文章、他写的字、他的待人接物……一样,平易之中自有端严。他不喜欢讲过头话,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这也许会使有的人感到不满足,认为是不够劲的吧。可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说过的话,多数是对人民有益的,极少有害的。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⑩我就是带着这样虔敬的心情,在他的书房里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

⑪我发现近来有一种奇怪的愿望,喜欢和自己尊敬、爱重的前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会时时感到自己还是一个“青年”,幼稚、莽撞,即使是小小的放肆也不要紧,是可以容许,也会得到原谅的。用不着时时装出正经的样子,而这是极易使人感到疲劳的。另外,还能从他们那里时时得到鼓励、鞭策,不只是从口头上,更多的是从他们的人格上,得到前进的力。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四日

(注)①叶圣翁:即叶圣陶。②黄裳(1919—2012):现代作家。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词“少不更事”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这样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1)___________;(2)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对第⑧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给人们造成的压力。
B.叶老虽未受怎样的冲击,但仍对朋友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地担忧。
C.写“圣老的健康慢慢坏下去”根本意图是表现叶老和老舍的情谊。
D.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还因为从中让我体会到了叶老的为人。
【小题5】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本文运用哪些描写手法表现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赏析。

5.材料作文(共1题)

7.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棱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