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省百校论坛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02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相继走了。我们的痛楚,不仅仅在于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生命已逝,他们的逝去将凝固成一个个不再回顾的背影。“三钱”,,,,,,。
①用他们所象征的理想主义追求和科学精神
②将两个世纪的悬望相串
③这样一些长寿的、辉煌的生命
④让我们的记忆复活
⑤温暖和慰藉着今人浮躁的心灵
⑥纫成了一根飘忽的丝线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⑥④⑤C.③⑥②④①⑤D.③⑥④①②⑤
2.
8. "Pass ____ the bus, everyone." the conductor shouted politely.
3.
8. "Pass ____ the bus, everyone." the conductor shouted politely.
4.

纬线具有的特点,错误的是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8分)
送客还幽州

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小题1】两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分别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出来?
【小题2】两首诗中有“送独归”“且送归”的相似用语,但二者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心境是有差别的,请简要说明。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开会去了
矛盾
父亲又盯住了他儿子的面孔看,心里便想到十一年前的今日。十一年前的今日,这儿子只有两足岁,刚刚会走。十一年前血染南京路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同她的两个女朋友从“包围总商会”立逼“宣布罢市”的群众大示威回到家里时,一把抱住这两岁的孩子,一面兴奋的说:“我们一队里有小学生,马队冲开了前排的大人,有好几个小学生跌倒了,我看见一个——不过十二三岁,在马蹄下滚过,幸而交通队立刻来救了去。我那时就想到我们的阿向。可是,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那样的世界罢?”
以后每有一次示威运动,每有一次看见小学生们参加而挨着皮鞭马蹄,母亲回家来总是抱住她的阿向,沉痛的说了同样的话语。
最近,她看见了“一二?一六”北平的受伤学生的摄影,她唤着阿向说道:“阿向!你看,这一个臂上绑着纱布的,好像比你大不了几岁呢!唉,他们对于小孩子也下毒手!”
然而现在阿向也到了要去参加什么“运动”的时候了呢!十一年前无数的跟阿向同样大小的孩子现在大概也同阿向一样怀着又好奇又热烈的心情准备去参加第一次示威。
父亲想着,心里觉得有点难过,又有点快慰。
儿子匆匆忙忙地在吃蛋炒饭了。父亲和母亲坐在旁边看他吃。父亲觉得他应该对儿子说几句话,可又觉得要说的太多了,而且儿子也未必全懂,儿子毕竟是太小了一点。
母亲却先开口了: “开过会倘使去游行,阿向,你还是不要去罢。”
儿子只管扒饭进嘴里。
“游行可以不去。你的肺病刚好,多走要伤身体的。况且,要是半路里被冲散了呢?你又不认识路,怎么回来呢?”父亲也说了。
但是儿子狡猾地笑了笑,匆匆地把饭吃完,这才很不平似的叫道: “不怕,不怕!不认识路,我会问,会叫车子!”
他伸出手来,又说:“车钱呢?”
父亲给他两张角票,他就走了。母亲一直站在后门口看他走出了巷堂门。
“你不应该先允许他去的!”母亲回到客堂里就抱怨父亲。
“不许他去么?以后他简直就瞒过你!”
“可是到底太小了!”母亲叹气说。
父亲和母亲对面吃午饭,觉得比往常冷静些。
“我先打算和他同去,倘使要游行了,就带他回来;可是后来一想,一则不免要碰到许多认识的人,二则他也不肯跟我回来的。……”母亲自言自语的说。
“自然,”父亲笑得很响,“他要跟群众走,怎么肯跟你母亲呢!”
“他是什么也不懂的,就凭一股血气,胆又大,——你应该教教他。”
“怎样教?教什么呢?对他说,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么?他太小了,不能理解的。”
父亲说着忽然又很响地笑了,脸上的肌肉却是绷紧的。
直到吃完饭没有再提这件事。
吸着香烟踱方步的时候,父亲好几次站住了朝母亲瞥一眼,父亲的脸上有一层兴奋的红晕。终于他站在妻的面前说道:
“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才群众大会之类是没有危险的。中国革命是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我们阿向将来一定是勇敢的。如果现在他是二十岁了,我一点也不担心。可是他不过十三岁——我巴望着他马上就是二十岁!”
“放心。日子有时候是过得很快的!”
父亲和母亲都笑了,父亲和母亲对看了一眼,彼此都觉得眼眶里有点潮润,然而他们的笑是自然的,愉快的。
整个下午过去得很快。但到六点钟以后,“时光老人”却又变得极古怪了:有时觉得它的脚步太慢,有时又觉得它太快。母亲是已经在考虑,应当到哪几个地方去打听,以及找哪几个人去探询。
八点钟过后,父亲也着急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朋友来了,带着他在当天大会里收集得来的各种传单。问过他,知道当天没有出事情,母亲这才略放了几分心。
可是她又忧虑到另一方面去了:“迷路了罢?或是给汽车撞了罢?”孩子在母亲心中始终是像刚出世的小羊似的。
直到九点十五分光景,儿子这才回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的大会里的传单。他叫道:
“这是哪里来的?”
他赶快从衣袋里摸出他自己带来的一份。
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母亲捉住了儿子问道:
“怎样游行的?讲给妈妈听。”
“到了五卅公墓,后来到北车站,有兵拦住了,就散队。脚底一点不痛。”
儿子一边回答一边就又摸出一张印着红字的小纸来说道:“这是口号。喊得真高兴呀!”
(选自《矛盾短篇小说欣赏》,有删改)
注:一二•一六:1935年12月9日,北平青年学生的抗日示威被驱散后,中共北平临时市委领导下的北平学联决定,在16日再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其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小题1】小说开头的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父亲对儿子的了解和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联系本文背景,探究小说反映出的民族精神。(8分)

4.语言表达(共2题)

7.
6分)

(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变化的趋势。(3分)
(2)为响应节约能源的活动,班级日光灯的开关旁贴上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宣传语,请拟一条更温馨的提示语:  (3分)
8.
4分)
徽班这一名称早在明代中叶就开始流传于世,这与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安徽人开始大步走向省外有关。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徽班进京,在北京这方肥沃的土地上,与来自湖北的汉调相融合,徽汉合流,皮簧并奏,又广泛吸收其它优秀剧种的营养,促成京剧的形成。正是由于徽班有着丰富多彩的声腔曲调和大量题材广阔、情节动人、语言通俗的剧目和独特的武打技巧,演员又多身怀绝技,加之他们善于吸收其它戏曲艺术的表演特长,经过五六十年的衍变,一个独特的戏曲种类——京剧诞生了。

5.其他(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2)呦呦鹿鸣, (曹操《短歌行》)
(3)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6)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7)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